以光影力量助力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电影作为党的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坚定崇高理想信念、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培塑良好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以文化人、以艺润心的独特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助力。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纵览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特别是在党领导下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从19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1938年我们党领导成立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电影团”,再到2025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荣登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可以看出,电影始终以影像为媒、以艺术为本,表现了不同发展阶段民族精神蓬勃壮丽的画面,已经成为党领导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峥嵘岁月里,电影是革命叙事与民族动员的火光。中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解放、民族意识觉醒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聚焦社会现实、坚持英勇斗争、唤醒革命意识成为我国电影聚焦的主题,创作的作品如《三个摩登女性》《春蚕》《渔光曲》《桃李劫》《十字街头》《风云儿女》《延安与八路军》《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优秀影片。这些电影作品,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受“左翼”文化运动影响的电影作品,通过艺术化表达将抽象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大众可感可知的情感共鸣,用现实主义叙事塑造了革命符号、凝聚了斗争共识,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与彻底革命的信念,不仅实现了人民群众从“个体觉醒”到“集体革命”的精神动员,也实现了伟大的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整合。
火红年代里,电影是社会主义建设与集体主义精神的战鼓。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刻社会变革。国家建设、集体主义、人民当家作主新生活新呼唤,打开了电影创作的广阔天地。这一时期,创作出《白毛女》《上甘岭》《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董存瑞》《我这一辈子》《祝福》《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等优秀影片。这些电影作品,有的通过革命人物叙事,构建革命传统或抗美援朝的宏阔记忆;有的通过榜样人物叙事,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还有的通过普通人物叙事,提倡社会新风尚,从而使红色基因成为社会底色,以光影的力量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转型。
历史转折中,电影是市场转型与价值重构的春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电影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电影转入多元探索,聚焦思想解放、市场经济,关注个体命运与时代变革,一批主旋律与商业片、艺术片电影应运而生。比如,通过主旋律创新,表达国家形象的《开国大典》首次以生活化视角重构历史;《邓小平》《焦裕禄》《咱们的牛百岁》等一批影片,聚焦人物塑造,反映出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的精神力量;同时市场经济也催生类型片繁荣,主流价值观寓教于乐,《少林寺》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商业叙事结合,《天下无贼》呼吁市场经济下的诚信重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形式异彩纷呈;《黄土地》将创作视角转向文化根源探寻,展现特定时代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文化传承,《红高粱》歌颂生命价值与个人意志,代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亮丽风采。可以看出,这些成果丰硕、水平精湛的电影作品,不仅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还激发广大群众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热切盼望。
新时代新征程上,电影是文化强国建设与全球传播的生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电影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电影工作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指导我国电影事业发展取得非凡成就、迈向更高水平。我国电影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年均生产故事片、电影总票房跃上新台阶,已经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的主要引擎,电影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电影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时代发展为背景、以生活实践为重点,创作出了《中国合伙人》《狼图腾》《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夺冠》《一点就到家》《守岛人》《长津湖》《封神》《长安三万里》《第二十条》《哪吒》等一大批优秀影片。这些影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涵盖了平民英雄和百姓生活的精彩故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青年人拼搏奋斗实现梦想的感人事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鲜明理念、科技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多重表达,等等。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电影通过工业化、类型化、国际化的表达,既展现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又挖掘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挥了育人铸魂、凝心聚力的独特作用,不断助力构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价值引导力、社会影响力,传播时代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凝聚民族精神。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电影工作者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将镜头对准时代脉搏、人民心声,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和强大价值引导。要坚持以优秀电影作品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电影工作者要增强所处新时代的情感体悟、置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在场感,担当时代责任,树立高质量的创作标准,传递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以沉浸式叙事激发观众爱国情怀。要坚持以优秀电影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电影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树立为人民创作、为时代铸魂的志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挖掘丰富电影内容,努力把深刻的思想讲透彻,把生动的故事讲鲜活,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电影的需要,安顿人的身心、塑造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优秀电影作品弘扬向上向善社会风尚,电影工作者立足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深入挖掘传统题材的时代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反映普通人奋斗历程的现实题材作品,构建风清气正的电影文化生态,为照亮民族心灵、凝聚复兴力量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书记处原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