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流动的文化课堂
当春风拂过冰冻的河流,当灯笼点亮黑夜的寂静,当艾草的清香弥漫街巷,中国人的血脉中总会涌动一股熟悉的情绪,这便是传统节日赋予我们的文化记忆。当下,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正通过多元化的创新实践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助力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多元教育网络,转化为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进而成为培育文化认同、强化道德教化、凝聚民族情感的时代课堂。
一、激活育人文化基因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从春节的万家团圆到元宵的灯火阑珊,从清明的慎终追远到重阳的敬老登高,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基因密码。节日的仪式与团聚,如同无形的文化脐带,将我们与祖先的血脉、民族的精神紧密相连,在每一次重复与共享中,唤醒并强化着“我们是谁”的深层认同。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到此时“回家”成为14亿中国人共同的期盼,于是每年的春运便成为一场流动的盛宴。这种跨越空间的情感联结,再次印证了传统节日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根系所在。
传统节日也是生动的道德课堂,其中所蕴含的祭祖追思、尊老爱幼、团圆和睦等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感恩、孝道、仁爱等社会伦理根基。山东东营学校将重阳节尊老习俗转化为“您是我的家中宝”实践活动,学生为长辈制作茱萸香囊;北京密云区恢复立冬拜师礼,学子端菜果谢师、诵读“仰之弥高”,重塑尊师重道之风。清明柳枝插门、端午朱砂点额、中秋团圆、重阳敬老等节日习俗,让抽象的德行要求化作具体可感的情感体验与行动实践,在代代相传中塑造着人们共同的道德意识与行为规范,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保护传统节日需留其‘形’、扬其‘神’,让仪式转化为内在情感。”这种跨越代际的文化共鸣,正是传统节日作为社会教育载体的独特价值。
二、赋能社会教育实践
传统节日,这流淌于华夏血脉的文化细流,亦以其深邃的力量,悄然浸润着社会教育的广袤原野。各地依托非遗工坊、传统节日实践基地等空间阵地,将传统技艺与节庆内涵结合,滋养着青少年的身心。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在青少年创意园开设端午艾草福袋制作、中秋书法共赏等课程,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主题融入沙画、民族服饰DIY课程。黑龙江省鸡西市借力兴凯湖冬捕节展示肃慎文化,开设朝鲜族花甲礼传习班,让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在节日的暖阳下熠熠生辉,非遗传承化作润物无声的大地诗行。
教育的根须,借由节日的藤蔓,深深扎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重阳节,孩子们用清脆的童声齐唱敬老歌谣;腊八节,一碗碗升腾着香甜雾气的腊八粥被端到老人手里,孝亲的种子在少年的心田悄然萌发。端午节,龙舟模型承载着孩子们的妙想巧思、清香的粽叶裹挟着劳动的欢乐、屈子的诗词在琴弦上被吟唱,节日主题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融为一体。还有大中小学校园里的中秋音乐会,让音乐的华章与中秋的明月交相辉映,带领师生们共赴一场美育的浪漫之旅。
如同深埋地底的古老根系,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和谐社会的土壤中发出新芽、开枝展叶。在新疆,古尔邦节里丰富的社区活动让各族人民欢聚一堂,欢乐的人群品尝美食,随着音乐跳起麦西来甫,赞美甜蜜的生活。这一过程绝非简单地怀旧复刻,而是深入血液的文化认同感在新时代的鲜活表达。全国各地社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构建“文化体验+情感联结+社会服务”多元场景,使传统节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传播文明风尚、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居民们在这里不仅找到了共同的根脉,更激荡起对自身所承袭的这份传统的由衷自豪。
三、创新时代发展路径
元宵灯会上内心情感的奔放、龙舟竞渡中浩然之气的奔涌、中秋明月下家国情怀的升华、重阳登高时孝亲伦理的重温……皆是历经千年淬炼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亦是传统节日赋能社会教化的灵魂所在。我们要读懂祖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深邃智慧,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那份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家国民族的担当、对伦理亲情的珍视,如不熄的薪火,代代相传。
唯有守正,方得始终;守正绝非故步自封,它呼唤着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创新活力。于是,我们看见河南卫视“节日奇妙游”中,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将诗词、舞蹈、音乐、非遗技艺融入现代视听语言。借助AR重现《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华,让AI屈原与00后同台说唱,演绎寒食节的由来,赋予古老故事全新活力。水下舞蹈呈现“雨打梨花”的唯美意境,用年轻化的语态重构文化符号,让历史成为可以触摸的当下。失去了对传统核心价值的坚守,节日的教育功能就失去了根基。与此同时,创新则关乎方法与路径,是为了让这些宝贵的传统价值真正在当代,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生长。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2025年春节充满了浓浓的“赛博”味儿。从春晚到充满地域特色的各地民俗活动,从线上“AI中国年”系列春节活动到现在沉浸式体验,令人眼花缭乱。北京首个AI主题科技庙会上,人形机器人玩转“京剧”和“变脸”,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古城的新春灯会,科技感与梦幻感交织,造就了一步一景的奇妙画卷;湖北省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上空,1000架无人机“变换舞步”,为市民献上花式新年祝福。此时,科技的羽翼承载着厚重的情怀,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当代的呼吸与心跳。
2025年清明节期间,在著名侨乡福建泉州,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打破时空壁垒,助力南洋华裔跨越山海寻根脉、连乡情,开启“云端认祖”新纪元。其中“乡愁记忆”模块,运用元宇宙技术呈现家乡村落、宗祠3D全息影像,让海外侨胞身临其境感受故土风貌。清明节既是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亦承载着中华文化中“追思”与“新生”的双重意蕴,借助技术,节日再次成为凝聚全球华人、增强故土家园情感、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黏合剂,成为全球共享的精神财富。
从黄土高原的龙灯舞到江南水乡的社戏表演,从塞北草原的祭祖仪式到天涯海角的云端团圆,传统节日正以多元姿态融入现代社会。无论是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抑或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育,还是以科技为支撑的形式创新,作为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传统节日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焕发活力,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文化动能。
(作者: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