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千家之言 承万世文化——关于燕伋精神的思考
千水泱泱,漫谈渔阳话,入梦并肩朝圣贤,唯念望鲁情怀;
寒来燕去,细赏秋光暮,独立塾坛听风雨,又长思师愁绪。
千阳古称“隃糜”,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陲,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的好地方。燕伋筑台望鲁的故事距今2400多年,燕伋是千阳县水沟燕家山人,一生三次赴鲁,学成返乡,在渔阳设馆教学18年。在此期间,他念念不忘恩师孔子,用衣襟撮土垫足,引颈望鲁,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高约十米,底径三十余米的土台。望鲁台,台不高凝聚诚信,景不奇独具特色,形不大寓意深邃,名不显独贯古今,被后世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
家国情怀是燕伋精神的思想源泉。忠、孝、仁、义、礼、智、信,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和道德要求。燕伋一生铭记孔子提出的“九思”理念,即“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坚持忠于国家,奉献桑梓,孝敬师长,潜心授业,关爱乡邻,形成了传统家国情怀的精神之源,奠定了燕伋文化精神的思想之基。我们要以先贤为榜样,学习和发扬其砥砺前行、顽强拼搏的中国精神,树立胸怀天下、志存高远的文化自信。
尊师重道是燕伋精神的内生动力。尊重师长的谆谆教诲,尊重草木的厚积薄发,尊重大地的虚怀若谷,古人所学圣贤之道,在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燕伋坚持把拜师作为“道”,把尊师作为“经”,把求师作为“术”,穷其一生,矢志不移,堪称古今尊师之楷模。我们要以先贤为榜样,让尊师重道的理念深入骨髓、融入血液,使之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
重视教育是燕伋精神的价值取向。燕伋坚持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学思并重、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观、原则以及方法贯彻始终,不仅重视对“知识”的教授,而且重视教育引导“人”的全面发展,从传承入手,广泛传播,为三秦大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我们要以先贤为榜样,始终秉持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坚守担当是燕伋精神的关键特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燕伋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为天下计的精神,克服万难赴鲁求学,坚持传播周礼文化,兼收并蓄东方各诸侯国优秀文化,一以贯之地传播儒家思想和尊师重道精神,正是他坚毅的意志、执着的信念、勇敢的担当,才赢得了“渔阳伯”“千源侯”“先贤燕子”的美誉。我们要以先贤为榜样,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奋斗的姿态、拼搏的精神,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立新功创佳绩。
创新实践是燕伋精神的发展引擎。孔子“学无常师”,八方游学,在与前人的思想融合中,创立了儒学。燕伋师承孔子,大胆创新,开创了西秦设馆教学之先河,在继承孔子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了“农艺”等教学内容,以及学辩结合、动静结合、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深受广大学子的认可和推崇。我们要以先贤为榜样,坚持不懈地弘扬创新精神,赓续燕伋遗风,主动作为,让中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强盛。
(作者:陕西省千阳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