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里的“城南往事”
当年,沈从文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介绍:济南的街道干净,又清静,有住家的样子。泉水是一种时间,街巷是另一种时间。后者是从前慢,比车、马、牛都慢。慢下来的街巷,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钟盘,记录消逝的“城南往事”,也提醒我别弄丢了一脉乡愁。
清明时节,置于案头的这本《济南古城·街巷篇》像是一位地道的老济南向导,带领我走进城市里那些或尚在或消失的街巷,这里看看,那里瞧瞧,驻足流连,巷子口的张望、胡同里的吆喝、拐弯处的民居,都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感慨又惆怅。目录前面的那张济南古城片区街巷手绘地图,我反复摩挲,一时间竟忘记身在何处。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颇有匠心和创新,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条缕分析有详略”,重点选取芙蓉街、将军庙街、县西巷、按察寺街、泉城路及附近的街巷,以点带面织网,以最大化呈现全貌;附录部分辑录“20年间消失的街巷”“不同时期的古城街巷”“古城周围的部分街巷”,与前文形成互补架构,特别是让第一次来济的外地游客能管窥到街巷全貌。
跟着此书深度游济南街巷不失为一种策略。在我眼中,街巷是收住腿脚的河流,它的内部是丰盈的、饱满的,也是神秘的、庄重的。芙蓉街因种植荷花而得名,由南向北地理人文丰沛,芙蓉泉、梯云溪、各色店铺、府学文庙,关帝庙、龙神庙,卫生镶牙馆、兰亭照相馆、济南国画学社,以及燕喜堂、亨得利、凤集楼、东鲁饭庄等,再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人文风貌。将军庙街因刘猛将军庙而得名,片区历史遗存云集,题壁堂、将军庙天主教堂、泰运昌辰,以及济南名士张养浩、许邦才、陈冕等居住地。作为旧时济南古城的两大坐标,县西巷以东至县东巷乃是明清时期济南古城的历城县衙,西侧则是珍珠泉大院,文化底蕴深厚,分布有院前街、西更道街、东更道街、院后街等。
街巷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有血有肉的文化空间。不同片区,拥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因明代在历山顶设提刑按察使司而命名按察司街,乃是山东省的省府。片区是教育机构的聚集地,保留督城隍庙、崇明寺等遗存。素有“济南金街”之称的泉城路,承载双重的社会功能,明清时期既是山东行政活动中心,也是古城商业繁华之地,老字号瑞蚨祥稠布店、宏济堂中药店均从这里发轫。旧军门巷、狮子口街、榜棚街、天地坛街、舜井街等,安静诉说着悠悠往事。
冯骥才说过,“巴黎真正的历史感是在城中随处可见的那一片片风光依旧的老街老屋之中。”读《街巷篇》,最切身的感受是那些隐藏在街巷犄角旮旯的记忆瞬间复活,竖起耳朵,与我笑着对谈。白墙、青砖、传统民居,窗棂、井壁、榴花照眼,还有那或暗或明的泉流日夜响动不息,青石板路脚下蜿蜒,内心漾起一涡晶亮。街巷深处弥漫“泉水味”。街巷与泉水耳鬓厮磨,时间久了街巷氤氲一层水汽,涌泉胡同、濂泉胡同、平泉胡同、魏家胡同等,最初也叫水胡同,源自过去居民的吃水方式。清代管世铭在《城南诸泉记》中记录真实体验:“余适济南,侨寓于南门之缔馆里。舍东即古鉴泉,居人炊濯资于是。瓶绠络绎,道至沮洳不可行,以其近于市也。”小贩走街串巷挑担卖水,石板路常年湿漉漉的,打水、洗衣、生豆芽,因而被称“水胡同”。市井民风淳朴,邻里守望互助,孤寡老人、残疾人住户,他们主动送水上门,最后才给自家挑水。此外,泉水之上的园林建筑江南气息浓郁,山东布政使江兰曾在西公界街与寿佛楼后街建有江园,开挖放生池时意外挖出雪泉,因“雪飞六出”命名,又挖出一泉名曰“白石泉”,以“白石粼粼,味甘如醴”著称。
街巷之间溢出“烟火气”。金菊巷的燕喜堂,儿时父亲跟着爷爷去过,王府池子西的东鲁饭庄,接待过王献堂、梁思永、吴金鼎等名人,辘轳把子街的文升园,曲艺家陶钝去吃过油旋和坛子肉,而街上中药店售卖的中医“特产”坎离砂,是最早的“暖宝宝”。高都司巷的礼和洋行与福德会馆都是开先河的商贸业,省府前街的山陕会馆是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
街巷胡同还厚植“家国情”。双忠祠街上的双忠祠纪念明末保卫战中的阵亡烈士,后宰门街诞生本土最早的民办报纸《简报》,鞭指巷9号和11号大院原是清代状元陈冕的府邸,岱宗街15号宅院瞿世玮借居多年,定格儿子瞿秋白远赴莫斯科前的促膝夜谈,曲水亭西北处的辛公馆,乃是爱国人士辛铸九祖孙三代的居住地;而巷西巷中段的济南竞进女子学校,走出了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王辩、山东第一个女支部书记刘叔琴,巷东巷105号的四合院见证教育家鞠思敏的光辉一生。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街巷是历史的富矿,像爱护泉水那样保护老街老巷,早已成为济南人的共识。从书中走来,向街巷走去,举目皆是古城新韵:老舍故居书香袅袅,高升店里咖香扑鼻,非遗市集琳琅满目……古城焕颜更新,街巷人气猛增,历史资源走出来、活起来、火起来,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新年伊始,第五座韩美林艺术馆在济南正式开馆。当年从皇亲巷走出去的艺术大师韩美林,巷子里的石头路是他画画的伊甸园,巷口的土地庙和同济堂药店,给予他最初的民间艺术滋养。如今,街巷的故事不断“上新”,每个人的走进与聆听,都将成为历史肌理的一部分,在大地上永是芬芳。
(作者:山东济南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