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里耶秦简的千年回望与未来图景

2025-04-02 15:49:47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7期 李平 李君阳我有话说
0

  在武陵山脉的褶皱深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镇如同一枚镶嵌在群山之间的玉玦。酉水河蜿蜒而过,河岸阶地上沉睡着两千年前的时光密码。两千年前,这条水道将迁陵县的文书送往洞庭郡;两千年后,5G信号正通过同样的河谷,将数字化的秦简文明传向世界。酉水河环绕的里耶古镇因出土里耶秦简成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遗址。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文化+旅游”“文化+科技”两道“融合命题”。2024年11月,总书记在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

  出土:沉睡与觉醒

  2002年,因水电站建设而展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让38000枚秦简从里耶古镇井底破土而出。其数量超过此前国内发现的秦简总和十倍,瞬间改写了人们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的认知。这些写满秦隶的竹木简牍,本是洞庭郡迁陵县的行政档案,却在楚汉烽烟中被掩埋,如同被按下暂停键的历史胶片,完整保存了秦帝国最基层的治理肌理。

  “竹简在地底浸泡了两千年,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发掘工具的受力,只能用手去挖掘,同时在井下还要克服缺氧、作业空间小等种种困难。”里耶秦简一号井的主要发掘者,湘西州文物管理局原副局长龙京沙将里耶秦简发掘过程的细节娓娓道来。

  “觉醒”后的秦简满载文字信息“复活”了秦朝历史。简牍连续记载了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时期迁陵县政务,内容涉及交通运输、天文历法、法律法规等十大类型,全方位地展示了秦王朝行政运作及王朝边陲县邑的社会百态,从户口登记、田租赋税到九九乘法口诀的普及,从邮驿制度的规范到刑徒管理的细节,从修筑城垣的工程记录到官吏俸禄的发放明细,让秦朝不再是史书中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成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可以说,里耶秦简是一部完整的迁陵地方志,也是现存唯一完整的秦朝编年史。“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21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等等赞誉都不为过。

  交汇:古老与文明

  里耶秦简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多民族中央集权制治理模式提供了文字见证,也在人类文明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看,里耶秦简正成为特殊的文化纽带。简牍中“迁陵以邮行洞庭”六个字,实证了中国最早的邮政系统;秦迁陵县赋税记录,实证秦王朝对南方民族地区的治理智慧;土地开垦数据的简牍,实证了郡县制在边陲之地的推行;从度量衡的统一到文书传递的标准化,是2200多年前中国大一统政治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具象载体。

  在全球文明对话的视野下,里耶秦简的价值早已超越地域界限。简牍中完备的行政制度与古罗马帝国行省管理形成东西呼应,严密的文书传递体系与波斯御道邮驿制度构成文明比较的绝佳样本,秦隶的普及为东亚汉字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下,中日学者紧密合作,系统研究里耶秦简中的刻齿简的用途和数字信息;德国学者探讨秦代文书管理制度和简牍的循环利用方式。里耶秦简已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而现代科技悄然介入,在秦简保护、研究和利用上联通了古老与文明交汇的时空隧道。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研究员宛如简牍“美容修复师”,用红外扫描仪穿透竹木肌理,将模糊的墨迹转化为数字密码;脱水机以分子置换术,抽离简牍纤维中的腐朽,注入透明树脂,让脆弱的木简重获新生。数字技术正在创造新的可能:AI字符识别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秦隶书写规律,将碎片化简文进行智能缀合,复原散佚的政务文书;区块链技术为每枚简牍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身份证”,让文物信息在全球学术界安全共享。

  拟全力打造的里耶秦简博物馆数字展厅,是对简牍内容的严谨重构,以后游客戴上AR眼镜,便能看见简牍上的墨字浮空舒展;对应记录刑徒劳作的简牍,虚拟影像便重现着夯土筑城的场景;对应“二人负粟十石行百里”的简牍,虚拟影像便能精确还原秦代量器与运输工具;儿童在互动屏前点击“九九八十一”的秦隶数字,系统随即生成动画演示秦人如何用算筹计算田赋……

  重生:困境与破局

  出土后的里耶秦简,正面临着保护与研究的双重挑战。尽管已建成国家二级博物馆并出版两辑研究成果,但简牍的释义进度缓慢,38000枚简牍中仍有大量文字未被破译,已破译的还存在释读释义进度慢、价值阐释欠完整等问题。实验室与库房面积不足,数字化保护仅完成部分红外扫描与三维建模,文物本体的脆弱性与研究资源的分散性,成为制约其价值阐发的瓶颈。在推进秦简综合利用方面,秦简学术价值大,但与旅游融合不够,仍还处在“藏在深闺人识少”的阶段,文化IP亟需转旅游IP。

  里耶秦简在湘西州发现,湘西州政协如何发挥政协组织和人才优势,推动秦简保护、研究和利用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在“2022年秦简出土二十周年”座谈会上,在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秦简保护利用工作调研座谈会上,还是“湘西文史讲堂”文物考古专家的宣讲中,都留下了政协人的足迹和声音。特别是2024年湘西州政协工商联界别反映的《关于加强里耶秦简保护研究利用的建议》,得到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签批。2025年湖南省两会期间,驻湘西州省政协委员围绕里耶秦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出多项建议,其中《深挖里耶秦简时代价值让文物“活”起来》的大会发言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引发了新的一轮“里耶秦简研究热”。

  如何破解里耶秦简面临的困局,提升保护、研究和利用水平?答好“两个融合”命题是破局的关键——

  深挖秦简时代价值。秦简见证了大一统政治文明,彰显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是古代大秦帝国洞庭郡迁陵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活全景图。应支持里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建设,抓好里耶秦简博物馆提质改造,在陈展内容上提升政治站位,拓宽格局视野。要整合全省高校、院所等力量,加快里耶秦简释读、释义,深入挖掘里耶秦简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讲好里耶秦简蕴含的中国故事。让“看湖湘文化·见中华文明”“神秘湘西·探秘中华”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加大秦简遗址保护展示力度。省文物部门在里耶设立考古工作站,做好遗址本体保护展示规划编制(修编)。持续推进里耶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做好“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申报。在吉首大学设立里耶秦简研究院,统筹省州县力量,设立考古、简牍、文博专业,招录定向生,培养一批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为简牍合理利用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加快秦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让秦简“冷文化”通过创意和科技变为“热文化”。推动将里耶秦简与周边旅游资源(如八面山、酉水河)整合规划,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加快秦简研究解读,围绕“秦时明月”思路,利用古镇特色研发出多种类的文创产品、多形式的沉浸式体验。将里耶秦简中的“迁陵洞庭郡”“九九乘法表”“秦代邮政体系”等写进中小学课本读物,以此推动里耶的研学游。支持打造里耶秦简数字小镇,全面采集秦简数据,建立简牍数据资源库,实现简牍图像的全球共享。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缀合残简、比对笔迹,甚至构建秦代行政文书的知识图谱,以数字科技复原考古现场、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让科技创新为秦简文字注入温度和血肉。

  (作者:李平,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君阳,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