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凝聚”让中国式现代化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四个凝聚”就像晨曦中的灿烂阳光,朝气洋溢,催人奋进。
“凝聚”,就是将不同的部分或个体汇集在一起,形成势不可当的巨大整体。正如,无数滴小水珠汇合起来,欢呼着东流入海;亿万颗星辰集聚起来,照亮璀璨的苍穹。
从一个50多人的小党,成长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从播下救亡图存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离不开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离不开“凝聚”的强大支撑力量。往事越千年,岁月证沧桑,今天的人们在畅想更加美好未来的同时,情不自禁地从心中发出对“四个凝聚”的礼赞。
“凝聚”,闪耀着星火燎原的光芒。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团结贫苦农民,关心群众生活,“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由此,中国共产党人预见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坚定豪迈地宣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凝聚”,体现了人心这一最大的政治。延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抉择中,找到了一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民主新路: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从而奠定了团结、民主的人心基础。
“凝聚”,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一呼而天下应。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乃至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民主人士“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针对民主人士“不过是一根头发,拔了就拔了”的短浅之见,毛泽东主席立意高远、主题鲜明、论述精辟:“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是联系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从他们的背后联系看,就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就不可藐视。”从而汇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演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大气派、好气象。
星火凝聚成光焰,江河汇聚成大海,团结之力撼动天地。中国共产党执政至今,始终坚持凝心聚力、广集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七十多年来,神州大地处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诚然,这也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凝聚”赞歌。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精神力量激荡人心,以思想共识破冰前行,发挥“四个凝聚”的作用显得何其重要。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四个凝聚”的重要践行场域和关键枢纽。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政治决议指出,“人民政协要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引导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始终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
厚植“凝聚人心”的根基。人心决定事业的成败。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围绕筑牢民生福祉堤坝这一主题,人民政协深入基层,将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转化为“方言土话”,通过“板凳课堂”带到田头地角、街道社区。同时,找准民生痛点,体现政协温度,把“沾泥土”“带露珠”的群众期盼和意见形成协商专题,取得了“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良好效果。
完善“凝聚共识”的机制。商以求同,协以成事,众人的事情众人议,求得最大公约数。在人民政协的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履职活动中,始终将凝聚共识作为重要环节,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大家的意愿和需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而化解社会矛盾,有效整合多元利益诉求,助推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以协商机制推动共识化生为行动力,由此营造“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的生动局面。
创新“凝聚智慧”的实践。人民政协具有“思想库”“智囊团”的独特优势,打造数字化时代智库建设的新形态时不我待。比如:“云端议政厅”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空降”会场,异地委员“云端汇聚”展开“隔空对话”,良策在集思广益中应运而生;“数字协商”打破物理阻隔,虚拟政协大厅分享现场成果,智慧在立体传播中浸润人心。“智慧众筹”,进一步彰显“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关键作用。
构筑“凝聚力量”的矩阵。将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转化为协同发展的现实推力,固守圆心、延长半径,画出最大同心圆。譬如,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联系界别、联合调研、联动履职,开展“机关联村委、委员联农户”活动,真正让委员“沉下去”、界别“走出来”、履职效能“实起来”,既开辟了建言资政的新维度,又形成了“专业赋能”式力量凝聚的新局面。
汇集点滴之力,铸就非凡伟业,“四个凝聚”在人民政协生动的履职实践中,闪耀着强大的真理力量。“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进到哪里,人民政协就要把人心、共识、智慧、力量凝聚到哪里。”伟大成就感召人,光明愿景激励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面向未来,人民政协更需以“四个凝聚”之笔续写时代华章,在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体系中增强制度效能,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担当作为,让中国式现代化画卷因“四个凝聚”而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