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一次大会发言背后的故事

2024-12-19 11:13:15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24期 秦志勇我有话说
0

  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人民政协光辉历程展”中,有一张不太起眼的照片,记录着2016年3月12日安徽省政协委员何宗文受邀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并作题为《做有温度的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的场景。

  何宗文的故事并不惊世骇俗,但感人肺腑,他克服小儿麻痹症带来的病痛,坚持27年履职为民,在田间小路、大街小巷留下了平凡而坚实的履职足迹。

  大会发言后,他进入了公众视野,也获得了“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

  2019年5月16日,何宗文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

  2015年11月,《人民政协报》刊发长篇通讯《温暖的火焰——记安徽省政协委员何宗文》后,包括全国政协领导同志在内的许多人被他的事迹所感染,为此邀请他全程列席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并作口头发言。

  这篇报道,是我历时3年多时间采访打磨出来的。

  2012年,我在人民政协报社工作,有一次到安徽池州采访时偶遇了何宗文。他腿脚有残疾,一只眼斜视。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

  2014年,全国政协领导同志批示要求政协报开展“如何当好政协委员”大讨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也想写写何宗文委员,并通过多种渠道查阅了大量素材。

  2015年8月,我开始了采访之路。在安徽省政协办公厅的帮助下,我第一场采访会约访了省政协提案委负责同志,省政协无党派界别的原召集人,有关提案承办单位和省残联的同志,以及熟悉何宗文的记者等。

  会后,我改变了原本在合肥采访完毕再到池州采访的计划,决定先到池州把何宗文的事迹弄清楚后,再回省里约访有关部门负责人。

  到了池州,我和大家商量,能不能当夜就安排采访?

  这是在池州采访时,唯一一场何宗文陪同的采访。池州的夏夜很美,月亮在云朵里穿梭。志愿者陆正友开着车,载着我和何宗文去特困残疾人龚建平家。

  龚建平因为一次意外而高位截瘫,面临着工伤索赔、康复治疗和日常生活等一堆问题。何宗文一直挂念着他、帮助着他。

  他家住在秀山美地小区六楼,这是江淮平原常见的一个旧改小区,没有电梯。龚建平的妻子汤志银拿着手电筒,在楼底下等我们。

  要爬6楼这么高,我很担心何宗文的腿能否承受得了?也怕他在黑咕隆咚的楼道上会不会摔倒?但他爬楼的速度似乎不比我慢,这让我吃惊。

  因为一个病人,这个家庭很贫困,也没有任何收入。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摆设,只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一匹小小的、还算完整的陶制马。

  池州方言有一点难懂,但这个场合,语言已经不重要了。何宗文爬到龚建平床上,两个人夸张地搂搂抱抱,看起来大家都很兴奋。

  等了好久,龚建平才搞清楚来了一个记者;我也不忍打断他们的谈话,更尊重一个重度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接下来几天,我在池州组织了十多场采访会,每场都有二三十人,且采访对象、人群都不同。最难忘的,是贵池区残联理事长刘晓立组织的一场采访会。

  一个不大的会议室里,密密麻麻坐满了残哥们、残姐们。他们中,有安徽省残联副主席、省盲协主席、世界盲人医学博士李雁雁,有曾经在武警支队当过参谋、立过功的盲人作家江建军,还有重度残疾人吴正友等人。

  采访中,我了解到了一个理发的故事。吴正友和妻子都只有一条腿,靠修自行车为生已经38年了,每个月的收入仅有480元,还得承担每月300元的房租,以及养一个9岁的女儿,生活上非常拮据。但就这样困难的一个人,还一直在关照一个比他还困难的残疾人理发师的生意。

  而在进一步的采访中,我慢慢地读懂了这个故事:吴正友帮助比他还困难的人,是受了何宗文的影响。

  二

  何宗文身上有一股劲,这是一股为老百姓做事的劲。有人评价他说“帮老百姓做起事来,像个疯子”。

  他这股劲是从哪里来的?我着力寻找。

  方顺东是一位重度残疾人,他也只有一条腿。1996年,他的女儿要上幼儿园了,他专门买了一辆残疾人三轮车接送。不料被主管部门发现,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他别开。方顺东傻眼了,有谁能想象他拄着拐杖,抱着女儿,一条腿过马路的辛酸?如果下雨,他根本没法完成这件事。无奈,他去找何宗文。

  何宗文很有智慧。他把方顺东和有关部门的同志请到一起,大家看着方顺东麻利地开着三轮车转了几圈,于是问题解决了。方顺东说,何委员懂政策,很讲理,他会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故事很多。他不仅热心帮老百姓解决问题,也帮职能部门化解了不少矛盾。

  我在池州采访了不少信访、政法、公安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他们都很支持和信任何宗文为团长的市信访评议团。为了采访到真实客观的一手材料,我婉言谢绝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安排,不用他们陪同,独立完成每场采访。

  在采访尘肺病患者柯福生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困难。他居住的贵池区梅街镇峡川村离池州城很远,路况还不好,幸亏志愿者何传书开着私家车,带着我们沿偏僻小路走了一个多小时,绕来绕去,才找到这个小山村。

  何传书是池州市贵池区政协委员,他心甘情愿跟着何宗文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十来年。他说,在池州,有一批像他这样的志愿者,20多年来,大家陪伴他走过的路程已经超过50万公里。

  柯福生是何宗文帮扶过的一个困难群众。他在帮一家私企铁矿打工时感染上尘肺病,来来回回城里50多趟也没拿到有关单位的医学鉴定书,意味着他得不到企业的赔偿。何宗文知道后,马上和有关部门“一把手”联系,协调跟踪办理,在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问题彻底解决了。

  为了解何宗文在基层的故事,我在池州郊外采访了很多人。其中一站,我去了池州贵池区秋江街道万宝村——1962年,何宗文出生在这里。

  村里老支书何池福说,何宗文3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留下左腿残疾、右眼斜视,从小受到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讽刺和嘲笑。但何宗文长大以后,不仅没有用冷漠报复社会,而是用真情回报世界;正因为他受到过冷漠,所以他对人特别热情,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还重。

  老支书这番话,让我了解了何宗文的另一面——他尊重和爱护每一个人,也愿意帮助每一个遇到困难的人。

  在村里,我还听到了一个小故事。

  蒋翠娥是贵池区人大代表,也是何宗文同村的妇女委员。她说,何宗文帮人,大家都想回报他,但他并不收礼。有一次,她正在地里收萝卜,看到何宗文回村慰问完困难户要走,她随手抓了几个萝卜想送给他,由于跑太急,萝卜掉了,追到的时候,手里仅剩一个了。

  三

  一周后,我完成了预定采访。总体的感觉,政协委员离人民群众很近,政协的故事有血有肉。但我担心采访量还不够大,挖掘得还不够深;于是,我改变了预定的采访计划,继续留在池州采访。

  我接触到了何宗文的家人。他们一家很和睦。何宗文的妻子徐晓艾是铜陵市枞阳县人,他们于1983年结婚。这么多年来,老婆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女儿何莉莉出生在1984年,对这个陀螺一样忙的老爸很体贴,只是埋怨他“别人一个电话他就赶着去了,我想和爸爸说点事还得预约个时间”。何宗文还有一个儿子何康,当年25岁,开一个小餐馆。

  这个温馨的家庭是何宗文温暖的港湾,也是他始终如一温暖别人的一个原因。

  在接下来采访的日子里,我和何宗文聊理想、聊信念、聊履职体会、聊人生,每天都要聊到子夜时分。

  何宗文说,他是一个渺小的人,他感恩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好时代,能让每一个人,包括身体有残疾的人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为此,他享受着这个时代,也在争分夺秒地回报着这个时代。

  何宗文认为,把老百姓放在心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过程。在为老百姓做事的过程中,他谨小慎微、提心吊胆,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来找他的,他怕达不到老百姓的要求,辜负了他们的信任。

  何宗文善于总结、善于学习、善于团结人,他事事出于公心,也顾全大局。他会从政府角度思考问题,也会从百姓角度思考诉求,他能直面矛盾,也善于提出化解矛盾的一些办法。

  因为何宗文的故事很精彩,我在池州采访了近500人。之后,我开始与何宗文长谈。

  单独采访他的几天,时间过得很快,经常一眨眼就到深夜。我跟他核实细节,每说到一个事例,他都能翻出笔记本,找到原始记录。我在他办公室看到了这么多年来他调查研究、访贫问苦的成果,这些材料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这是他的心血,也是老百姓的心声。

  四

  何宗文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政协委员,他把全部智慧和力量都投入到政协工作中;他担任了20多年政协委员,每年满打满算休息十来天,余下的时间都扑在工作上。

  何宗文不是体制内的人,他有很多职务,都是兼职的,没有一分钱工资。他以前做点生意,也赚钱,自1998年担任省政协委员之后,也无暇顾及了。支撑他生活的是有一个小房子在出租,有点房租。

  那么,他如此投入政协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省政协无党派界别召集人道出了“天机”:他需要一个平台,为老百姓多做一点事,而政协成就了这个愿望。在采访中,我见过一个医生,他多次劝何宗文,你这么投入为老百姓“跑腿”,再不注意就要坐轮椅了。但何宗文笑笑说,我是一名政协委员,要抢在跑不了路、坐轮椅之前,多帮老百姓做一点事!

  正因为这个原因,何宗文参政议政非常投入,他提案交得很多,质量又高,如果承办单位不够重视的话,他会“叫板”;他多次在省政协全会上作大会口头发言,所呼吁的一些建议得到了省领导重视和批示,推动了一些问题的解决;他还被邀请到安徽各地作“如何当好政协委员”的报告……

  考虑到何宗文是省残联副主席、省肢残人协会主席,我约访到时任安徽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张纯和。

  张纯和说,他非常了解何宗文。何宗文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用这团火打开了一个世界。何宗文到哪里,就把这团火带到哪里,他不怕冷场、不怕丢脸、不怕掉价,也不怕被拒绝,他用这团火温暖了每一个人,包括那些冰冷的人。

  这番话顿时温暖了我,也让我真正读懂了何宗文。

  张纯和继续说,一个人没有了热情,也就没有了智慧,何宗文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他带着热情去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发现另外一个新问题。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何宗文始终没有谈到自己的诉求,在他心中,只有对党和人民深深的眷恋。

  2015年11月13日,经过潜心创作打磨,并在征求各方面8000多人意见建议后,14000多字的长篇人物通讯终于在《人民政协报》发表。文章配发评论《政协委员拒绝冷漠和懈怠》。

  文章发表不久后,何宗文接到安徽省政协转来的全国政协办公厅通知,特邀他全程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并以文中事迹为题材作大会口头发言。

  2016年3月11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何宗文的发言得到了人民大会堂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4次真诚的掌声……

  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新华社原社长李从军说,听了何委员发言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人民政协报》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说,何宗文得到的掌声是最多的,能感动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的力量该有多大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说,可以考虑将这个案例写入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材。

  何宗文说:我能从乡间小道走上神圣的人民大会堂讲台,深知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及,而是源自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力量,源自人民政协事业的蓬勃发展,源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生机。

  大会发言后,何宗文又回到了他熟悉的田间地头,像原先一样,行走在履职为民的路上。

  (作者: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二级巡视员)

  (全国政协机关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获奖征文选登)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