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
“追慕先贤,精神永续。”今年是国家京剧院(原中国京剧院)首任院长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无论生前,抑或身后,人们对梅兰芳先生是那么的热爱和敬仰:他的唱腔醇厚甜美,韵味十足;他的表演细腻传神,情感真挚;他的品格刚毅不屈,傲骨铮然;他的精神公大于私,国先于家。是的,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与艺术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艺术家,也成为国家京剧院思想鲜明、内涵丰富、艺术严谨、舞台清新、流派纷呈、阵容齐整艺术风格的重要源泉。
田汉曾在《梅兰芳纪事诗(二十五首)》中赋诗:“先生歌后经三日,犹有余音绕战壕。沥血唤回春满地,天南海北吐芳华。隔海相钦技入神,重为芳邻歌醉酒。岂止桂英肝胆烈,安危处处有先生。”
先生歌后经三日,犹有余音绕战壕
梅兰芳先生甫任院长,首先明确了剧院的任务与方向:“今后将作为京剧改革的示范性的剧院,其任务是组织京剧剧本的创作和整理,经常上演优秀的剧目;极其慎重地、有步骤地、有重点地进行京剧舞台艺术改革的实践;改造旧型剧团为新型剧院,建立正规化的剧院制度;继续提高演员的政治、文化和艺术水平,并重视培养青年演员的工作。”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梅兰芳先生不取国家的一分工资,常年带着梅兰芳京剧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靠演出收入维持剧团的开支和营业,同时极大地满足了全国观众的观赏需求和全国文艺界的观摩与交流。巡演中,他以饱满的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深入到乡村、厂矿、部队、边疆,为广大工农群众演出。
沥血唤回春满地,天南海北吐芳华
梅兰芳先生始终把京剧的薪火传承和人才培养作为重要责任和使命,悉心培育后继人才,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及梅派传人。言慧珠、李玉茹、杨荣环、杜近芳、沈小梅、杨秋玲、陈正薇都得到他的亲授,成为京剧和梅派艺术的杰出传扬者;陈伯华、新凤霞、马金凤、红线女也曾受教于他的门下,成为各地方剧种的翘楚。他以海纳百川的艺术胸怀与有教无类的无私奉献,书写了一段段佳话,成为了后世后学无限敬仰的艺术楷模。杜近芳生前回忆去梅先生家请教《霸王别姬》的表演,先生当时正病着,依然语重心长地为她讲解《霸王别姬》,亲自示范虞姬下腰的技巧,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依旧说没关系,连续几晚都说到凌晨才结束。梅兰芳先生白天忙于会务接待,夜幕低垂时则登台献艺,惠泽民众;更深人静,他不是授徒传道,就是回顾总结艺术生涯从而结集成日后出版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抑或是执镜拍摄艺术电影,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梅派艺术珍品。
隔海相钦技入神,重为芳邻歌醉酒
梅兰芳先生是享誉海内外、最具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使者之一,一次访美、两次访苏、三次访日,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粹京剧艺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他率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大规模京剧代表团访问日本,上演的第一出戏便是《贵妃醉酒》。尽管《贵妃醉酒》对他来说早已烂熟于胸,但他仍当作第一次演出,不顾旅途劳累导致的血压升高,一遍遍走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令在场的中外人员钦佩不已。在首演当天,反动势力在演出的高潮部分从剧场三楼将传单撒到舞台上,引发观众骚动,他却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表演丝毫不乱。待演出圆满落幕,剧场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他用精湛的技艺和无畏的精神征服了日本观众。
岂止桂英肝胆烈,安危处处有先生
梅兰芳先生在艺术上守正创新,毫不保守,以自己的艺术智慧和创造力展现时代的精神和气象。1953年,马金凤主演的豫剧《穆桂英挂帅》到上海演出,梅兰芳先生先后看了四场,产生了要移植改编豫剧《穆桂英挂帅》的想法:“要根据京剧的特点和风格来加以变动和修改,决不能不经过自己的融化而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我要尝试用京剧的程式和表演手法来表现穆桂英的这一段动人的故事。我虽然演了几十年的穆桂英,但这是30年来第一次准备排练的新剧目,我已六十开外,要演好中年穆桂英的英姿,肯定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但是我有信心要移植成功,虚心向豫剧学习。”在剧中,他创新运用了京剧锣鼓,把京剧《铁笼山》《一箭仇》的武生表演形式创造性地用在了青衣的表演中。青衣穿帔拉山膀,既突破了传统旧程式,又创造了新人物的新程式。梅兰芳先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为中国京剧画廊增添了一位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穆桂英形象。
梅葆玖先生生前回忆父亲在创作《穆桂英挂帅》时常常夜不能寐,半夜还在穿衣镜前摆各种不同的姿势、不同的造型,为了把中国京剧艺术的美真正呈现出来而殚精竭虑、夙夜难寐,最终成了梅派的又一经典杰作,也成为梅兰芳先生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之作。梅兰芳先生的杰出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上,更体现在他对新中国戏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的推动上。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为新中国新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火热赤诚之心。
“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我愿将印度诗人泰戈尔《赠梅兰芳》中的诗句作为本文结语。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