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以典籍为媒讲好中国故事

2024-10-30 15:41: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李岩我有话说
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如今,我国拥有世界遗产59项,在这些世界遗产地,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面孔,他们以好奇而惊叹的目光徜徉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遗存,还原着他们在中华典籍中了解到的浩瀚、深邃、博大的中华文明。

  以经典著作的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窗口,一直书写着中外交流的佳话。《周礼》中的“象胥”一词,是指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也意指翻译人员;既是官职,也代表了一个行业的起源。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翻译史上,玄奘的事迹流传深远。他历时17载取回真经,历时20载完成翻译,共翻译了1335卷,共计1000多万字,促进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往。

  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上,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产生了重要的助推力,如《大中华文库》等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闪亮名片。

  《大中华文库》是我国首次采用中外文对照形式,全面、系统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典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出版工程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立项,全国40多家出版单位先后参与。杨牧之担任《大中华文库》工委会主任、总编辑。截至目前,《大中华文库》已开展实施三期工程,从汉英对照版到多语种对照版,再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对照版,已出版图书350余种,720余册,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

  以精选书目、精选翻译、精选印制为原则,《大中华文库》保证了准确传递中华文化精髓,让海外读者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经典性与代表性是《大中华文库》选取的第一原则。上自先秦,下至近代,典籍内容涵盖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以及科技等各个方面。为了尽可能降低翻译对原意的减损,在精选中外翻译名家及常规的审校外,还以“信达雅”的标准增加了专门针对译稿的审读过程。

  书脊上方的故宫门环、书脊下方的长城垛口和封面的黄河壶口瀑布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标志。中华文明如长城般巍峨挺立、悠久绵长;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则象征着中华文明代代相继;叩开北京中轴线核心建筑故宫的门环,可以进入典籍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以翻译为媒介,中外图书经典互译极大加强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成果丰硕。在刚闭幕不久的四川天府书展上,举行了中尼、中柬经典著作互译出版项目首批图书签约仪式,是“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的持续推进。互译图书涵盖了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有力促进了文化交流。近些年,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丝路书香工程”“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图书‘走出去’基础书目库”等一系列国家翻译出版扶持项目,为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资金支持。

  中华典籍,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铸就一个个精彩瞬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人选择到中国留学,选择学习汉语,甚至进阶修习古代汉语以便更好地阅读中国典籍,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我们要以中华典籍为媒介,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