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文学之花灿烂盛放
让民族文学之花灿烂盛放
本报记者 谢颖
■ 近日,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结果揭晓,25部作品、5位译者获奖。近年来,民族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了贡献。推动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政协委员履职建言的关注所在,本报记者采访几位全国政协委员,讲述他们的感受和思考。
民族文学创作绘出亮丽风景线
“不久前,西藏两部作品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分别是吉米平阶的报告文学《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和尼玛潘多的长篇小说《在高原》。”全国政协常委、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扎西达娃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介绍道,《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选取“昌都:一个村庄的故事”“日喀则:珠峰脚下的梦想”“阿里:高原新牧歌”“噶尔:县域新模式”4个侧面,反映了自2011年起在西藏自治区开展的“创先争优强基惠民”活动,再现了西藏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恢宏历程;《在高原》以一个汉藏融合家族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西藏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进程,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感受西藏魅力的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关系。
作为著名作家,扎西达娃多年来一直见证和关注着西藏文学的不断发展,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学的繁荣图景。“各民族作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进行创作探索,为推动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不懈努力,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就是生动的写照。”扎西达娃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作为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谱写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凯歌。
7月16日,云南省文联,一场研讨会正在热烈进行——第二届“精品云南·筑梦未来”云南省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上,来自全省的25名少数民族作家、17名文艺评论家共同回顾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历程,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践,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中坚力量。”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的话引起大家的共鸣。
让范稳振奋的是,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作家,尤其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都有作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民族文学群星闪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文学的力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范稳说。
不断拓展丰富创作题材
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描绘脱贫攻坚、山乡巨变的壮阔画卷,热情讴歌时代楷模、深入挖掘书写民族文化传承……近年来,民族文学创作题材的拓展与丰富给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滕贞甫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家们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学创作。同样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对人物的精彩书写。
“文学是人学,无论多么扑朔迷离的故事,其着力点是人,是写人的生命价值探索、生活追求的嬗变和人性多棱角的体现,偏离了这个着力点,作品会流于肤浅,缺少深度。”滕贞甫感到,作家们对人物书写的着力点更加深入,在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汲取不竭的源泉,这也说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各民族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在滕贞甫看来,民族文学创作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此外,文学创作是个艰辛的个体化劳动过程,作家要把握好生活积累和艺术萃取的关系,一方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大地汲取营养、捕捉灵感;另一方面对素材要善于萃取、提纯,使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酵升华。
激发民族文学发展活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系统工程,民族文学的充分发展及繁荣,是为这一系统工程助力的路径。民族文学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蕴及现实生活经验,为中国文学创造力的提升提供了宝贵资源。”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围绕“以文学出版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言献策。他建议,一方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研究各民族文学交互影响、生成的历史,培育相关学科及人才队伍,及时出版相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另一方面,新时代是充满创造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由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绘就,作家要深入书写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实践,用文学深刻记录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中国人民的勇气与智慧,要积极引导、设立专门项目,鼓励相关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出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民族文学的活力是文化创新创造的生动注解。”如何充分激发和释放民族文学发展的活力?汪惠仁表示,要在文学创作和评论、市场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也是范稳特别关注的问题。“人才是民族文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拿云南来说,目前少数民族作家队伍老中青三代结构合理、梯次完整。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创作活力和潜力令人欣喜。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与国内外文学界进行广泛交流,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引起关注,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文学的边界,也让民族文学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范稳表示,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从培训学习、创作扶持、对外交流等多个方面着力,壮大作家队伍、繁荣民族文学。
2018年,范稳曾在全国两会就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扶持长效机制建言献策。这是他在工作和履职中持续深入调研的着力点。他建议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多种方式,从创作培训、文学交流、深入生活、作品评论、重点作品扶持和出版等多个方面,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各民族作家的光荣使命。”滕贞甫表示,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视是民族文学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和中华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睦生活,为民族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越来越壮大的民族文学作家队伍让民族文学的繁荣有了坚实基础,民族文学事业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