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畔》:为协商建立新中国立传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之际,很高兴读到李红梅、史宝强合著的《滹沱河畔》一书。
怀着先睹为快的心情仔细通读了全书,深感这部书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记述“五一口号”发布之后,中共中央组织民主人士聚集西柏坡共商建国大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叙事提纲挈领、文笔清通简要,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普及的可读性,是近年来在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和民主党派史领域中一部难得的著述和可喜的新收获,也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读物。正如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在本书《序言》中所说,“整本书用叙事史学的方法,以史为经,以事为纬,用细节刻画了民主人士冒着重重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秘密奔赴解放区的一幅幅景象,进一步彰显了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和力量的伟大魅力”。
70余年前的1948年4月,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一经发布,即刻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自此开启了香港、上海、平津等地拥护“五一口号”的各方代表性人士奔赴哈尔滨、西柏坡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的“向北方”、向滹沱河畔的协商建国旅程。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五一口号”的内涵和意义、对于新政协会议召开的作用、意义等都有较为充分的研究和阐述,但对于“五一口号”发布到新政协会议召开前的这段史实,也就是中共中央如何组织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共商国是这一段史实,专门的研究还不多,史料的收集也还未完备。李红梅与她的合作者在《向北方》等专著出版之后,又推出《滹沱河畔》这部精妙耐读的书,就我阅读范围而言,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一个空白。作者不但充分利用了政协文史馆存有的文献资料,而且通过广泛的实地调研、走访当事人及其家属等方式收集史料,充实到这部著述中,许多珍贵史实都是第一次披露。这些都使得这部著作在史料的全面完备和阅读的具体生动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写什么很重要,怎么写同样重要。《滹沱河畔》写作的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这里要特别就“叙事史学的方法”谈些感想。
简单地说,叙事史学方法是具体呈现的方法,而不是理论剪裁史实的抽象方法。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而事件总是包含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丰富的内涵和意味。叙事史学方法通过具体呈现历史事件,使得其中丰富的内涵和意味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我国传统史学里,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史学历经数千年而活力不衰,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方法。
《滹沱河畔》运用叙事史学方法所产生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拥护“五一口号”的各方代表性人士奔赴滹沱河畔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的协商建国之旅的具体呈现,使得过去的历史对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的预示更加鲜明强烈。读完全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协商民主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源自新中国成立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实现的伟大创造的坚实深厚、令人信服的历史基础。
历史事件的主体是人。叙事史学的方法可以使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使我们看到的历史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而是活动于其中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滹沱河畔》通过丰富具体的史料的恰当呈现,生动展现了发生于西柏坡这一重大历史过程中的众多人物。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细读的好书。愿李红梅和她的合作者继续为我们读者写出这样的好书来。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宣传部原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