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化融塑新姿——关于诗书画印学习与创作的思考和践行
追求化融塑新姿——关于诗书画印学习与创作的思考和践行
全国政协委员 张继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5月24日 第 12 版)
在早年学业生涯中,我对中文、美术、书法、篆刻都有过专门学习,并且均热爱有加。刚出大学校门时,就将自己的居舍命名为“四融斋”,即融合诗、书、画、印于一体,意在确立信念并永久追求。然而,由于一度工作繁忙,诗文、绘画少有顾及,但我深知综合修养的重要性,因而于内心从来未敢轻视,只是暂时把“四融”定位于书法之真、草、隶、篆。前贤大师曾谆谆告诫,“宁要一绝,不要四全,但没有哪一绝不是四全在滋养”,堪为至理名言。我也曾撰文《同修共进,以博养专》来阐述个人观点,表达内心体悟。
在倾心文化艺术学习与创作的同时,我对海洋生物也有着浓厚兴趣,这始于许多年前在香港办展时到当地海洋馆参观。那次出行返程后,脑海中一直浮现出那些极为可爱且神秘的海洋生物身影,因而又迫不及待地接连参观了北京几处海洋馆以及青岛海底世界,最后索性在自家装置了水族箱并养殖了多个品种的热带海洋鱼类,时常观察,继而心记,再而意写。那些凭感觉草成的习作虽然不甚成熟,但事实上为我后来对海洋题材作品进一步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时还得到了一些美术界朋友的热情鼓励,也成为我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从画海洋鱼类入手,逐渐扩展到更多品种的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及海洋景观乃至其他水域。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些表现对象,我开始广泛阅读、浏览与它们相关的文字、书籍及图像等资料,眼界随之开阔,认知日益提升,感悟逐步加深。特别是众多海洋生物神奇而绝妙的特异情状,常常令我叹为观止。更有一些品类,其禀性与人性相通,于是便有了以诗来抒发心怀之冲动。中国古代诗论中“言志抒情”的传统,强调诗因情生,情为诗本,可视为对“诗心”情感特质的真切表述。“诗心”实乃浸透了审美情趣的心灵境界,它可上推天人之理,下究万物之状,从而达到实与虚、物与理、景与情的有机统一,继而完成艺术境界的创立。毫无疑问,我正是因为对这些生物产生了浓浓的兴致与深深的爱恋,才有了后来诸多此类题材的诗作。
中国的书与画、书与印、诗与书乃至诗与画的关系异常紧密,正所谓“诗书合璧”“书画同源”“书印互通”“诗画同宗”。它们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审美、意境、精神方面相互贯穿,相互交融,不仅积淀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亦成就了我们文化自信至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更应成为新时代书画艺术追随者们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此我深有体悟。
艺术创作,和而不同,谓之上乘。诗书画印,品类有别;真草隶篆,字体异样。倘若将它们集于一身,审美取向则不可杂乱。于艺术学习和创作,我一向遵循本心,保持自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自我设定:诗书画印,以书为重;真草隶篆,以隶为先。而隶书恰恰是我自幼最早接触且学习的字体。也正是因为隶书古朴、厚重、雄强、稚拙的固有美学特征,从先入为主的意义上随之确立了我的审美定位。因而,诗作亦不求精致,不慕华丽,多以朴实纯素示人。“金梭流线迹何寻,近海洋湾水浅深。巨相不嫌泥食味,凶锋御敌仗同心”“阔胸含首体盘圆,近海底栖无迅遄。却是异能遐迩著,启人灵慧贵开先”等,皆为此理念管领下的产物。同时,尽力做到格律谨严、语言清通、章法缜密、形象典型、意境幽远、风格鲜明。
我的书法研习,除了隶书在秦简、汉简、汉碑及清人墨迹方面投入精力尤甚之外,其他字体也不敢偏废。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均以古为宗,然非单一取向。各种字体师法皆有主有次。至于创作,始终不忘经典与传统的坚守,始终不拒时代与个性的流露,始终不弃融通与出新的探索。无论真草隶篆,均追求拙巧相生,刚柔并济,以达古雅雄浑、生动凝练之效。力保书风上一以贯之,形式上多而不乱。
近来我所创绘画多围绕水域主题。该类题材虽少有古代经典作品赖以参考,但我早期在美术院校学习专业时所打下的较好基础、多年来断断续续国画研习所积累的经验体会、观摩国内外各类美术大展所带来的诸多收获、从书法篆刻创作中所借鉴的综合技巧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所体悟的审美通感无不化为笔下的构成元素。或盈满或阔远的构图、或苍浑或淋漓的笔墨、或淡雅或鲜艳的色彩,皆服从服务于作品的生动气韵,皆不囿于中国画传统范式,亦不拘于某家某派,古今中外皆为我所用。可以说,一切均源发于灵感,根植于自然,化合于内心,生成于毫端。
相较于诗文绘画,篆刻与书法的关系更为紧密,它们都属于文字造型艺术,都源于古文字的书写与镌刻,都注重笔画、结体与整体布局。除工具材料有所区别外,篆刻刀法的冲、切、藏、露、正、侧、徐、疾与书法用笔别无二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由于我浸淫书法数十载,因而在篆刻创作过程中似乎更为得心应手。近来篆刻新作,皆在“印外求印”的理念支配下,在遒健稚朴的整体审美风格统领下,试图将秦印、汉印乃至一些明清印的古雅气息与书法丰富的笔墨、绘画多变的构成等诸多元素糅为一体,并潜心于宏阔气象的营造,同时注重内涵的丰富。对于边款创作也不曾轻视,深知其作为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染力非同一般,所以在构思时不拘一格,创作时饱含激情。其间,真草隶篆均有体现。
反思近年来对于诗书画印的学习与创作,我百感交集。其中既有欣慰和兴奋,亦不乏辛酸和纠结,但更多的则是感悟和收获。融通诸艺,塑造自我,仍然是我最为执着的追求。未来新的探索之路始终充满着诱惑和挑战,我期待并将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