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读明白才能说清楚——读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

2024-04-19 17:04:13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7期 朱永新我有话说
0

  艾登·钱伯斯(AidanChambers)是英国当代儿童文学大师、英国学校图书馆协会主席。著有儿童小说《破晓时分》《来自无人地带的明信片》《在我坟上起舞》《我现在已明白》《收费桥》等文学作品,先后荣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颁发的安徒生奖、英国图书馆协会卡内基奖等。他也是著名的阅读推广人,他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蔡宜容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阅读指导书,系统讨论了如何让“阅读”产生意义,怎么有效地“读书”、怎样“与他人讨论”所阅读的书等问题。口头表达在现实生活之中非常重要,是沟通交流时不可或缺的行为。人们的这种说话能力,与人们的思维、阅读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读明白才能说清楚。他的许多观点虽然针对儿童阅读,但同样适用于我们成年人的阅读与讨论。

  有什么比口齿清晰更重要?

  “讨论”,是钱伯斯阅读理论的一个关键词。他指出,虽然并不是每一次阅读讨论都能“产生火花”,但只有讨论,才能真正地分享热情、困惑和关联性。钱伯斯认为,把自己阅读过的书拿出来讨论,能真正明白对一本书的看法。一本书的意义,往往就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你一言我一语地被逐步界定的”,不同的读者在不同时空的背景下所演绎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讨论分享,不仅仅是观点上的碰撞,情节上的互相补充,更有情感上的彼此感染。所以,人们在分享并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时,在面对各种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阐释文本的时候,不仅仅是与文本进行对话,也是在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之中,发掘出那些文字对于自己而言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阅读中的讨论对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听与说,主要是面对面的非文字沟通与表达能力,读与写,主要是运用文字进行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相对而言,无论是学校还是机关,人们对阅读和写作比较重视,对听与说则不太关注。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更频繁的就是听与说。听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如何准确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如何全面把握别人的思想观点,如何让对方觉得我们非常尊重他,非常乐意倾听他的意见,对于我们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说当然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意见,如何有效地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图和观点,都能够体现说的水平。而阅读恰恰是培养听说能力的最佳路径。

  钱伯斯认为,把读过的书说出来,把书面的阅读用口头的语言表达出来,无论是复述故事内容,还是续编新的故事,让孩子开口讲书,不仅仅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他指出:“能够将读过的书说个清楚,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行为,这一行为同时也是完整表达己见的最佳演练。也就是说,在帮助儿童把阅读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时,我们同时是在训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的确,在一个健谈的时代里,还有什么比口齿清晰更能派上用场呢?

  阅读中的讨论有助于培养民主平等精神。钱伯斯指出,“在阅读讨论的活动中,虽说每个人的意见都弥足珍贵,但集思广益所理解的文本,往往要比个人的诠释来得复杂且深刻。在我看来,这种介于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平衡,正是一个社会民主平等精神的体现。”在组织阅读讨论的过程之中,为什么要让每个人充分发表意见呢?这一方面是“每个人的意见都弥足珍贵”;另一方面是众人的智慧之总和,一定是超过个人的智慧的。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之中,也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包括协商民主、平等精神等品质。

  阅读中的讨论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钱伯斯指出:加入读书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参与的动机,因为“大家一起来发言”不仅能汇集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成就一个更完整的认知,讨论也能激荡出新的火花,深化我们对文本的认知;而这份认知在未经讨论之前,大家通常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讨论能够用来“解决那些靠单打独斗无法完成的、棘手的、复杂的问题”。在任何团队中,很少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当团队中每个成员各尽所能、互助合作时,绝对比个人更能挖掘文本的意义”。同时,这种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会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产生所谓的“知性喜悦”,形成阅读的正向循环。

  阅读中的讨论能够有效训练思维能力。我曾经说过,要想写得精彩,就要做得精彩、活得精彩。同样,要想说得精彩,就要想得清楚、想得明白、想得精彩。钱伯斯指出,“谈话其实是思考过程的一部分。”谈话、讨论,既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读懂了书籍、弄懂了文本、掌握了内容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人整理自己的思维、厘清自己的思绪的重要路径。钱伯斯提出:“把想法说出来”的动机不仅在于聆听自己的内在,同时更希望通过和听众的互动理清自己的意图,而这种事情“单靠自己是做不到的”。因此,在读完某本书之后,要尽可能与朋友谈话、沟通、交流,努力讲述书中的内容,评论书中的观点,想象可能的结局,这不仅能够提高表达能力,更能够训练思维能力。

  不要问孩子“为什么”

  如果说阅读是从选择书籍开始的话,阅读讨论则是从选择讨论的主题开始的。钱伯斯把阅读讨论称之为“一起来挖宝”,有着深刻的意蕴。讨论的过程就是群贤会、神仙会,一起齐心协力把各自对于文本的认识和想法挖掘出来。所以,讨论的主题就显得非常重要。阅读讨论的主题,应该充分征求参与讨论的组员意见。

  那么,如何征求大家的意见呢?钱伯斯提出,主持讨论的人不妨从以下四个问题开始——你喜欢这本书哪些地方?有没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呢?有没有什么章节让你觉得想不通?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些重复在书里出现的固定模式?根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挑选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开始讨论,就容易取得共识。

  在讨论中,最忌讳的就是冷场。冷场的原因,往往在于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意见过于浅显,害怕自己说不好被人笑话。或者总想别出心裁,“语不惊人誓不休”,结果导致“对脑子里早已成型的念头,反而觉得不值一提,遇到该发言的场合,只好干瞪眼,一句话也挤不出来。”其实,讨论应该从最简单的想法开始说,说话与写作一样,许多新的想法、新的创见,是在说和写的过程中生成的。讨论本身就是一场头脑的风暴,每个人的发现都会丰富别人的发现,在讨论中自然会探索、发掘出未知的领域,“对文本产生出全新的认识”。

  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遇到“冷场”时,主持人最好不要急于发表意见。钱伯斯分析说,无论年纪大小,大部分学生总是希望能够取悦自己的老师的。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就是百科全书,就是真理的化身,就是那个提供“唯一正确答案”的那个人。许多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未必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于当老师没有事先透露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觉得很困惑。而当老师“一锤定音”后,学生的讨论自然就会沿着老师的思路与答案前行,讨论本身集思广益的功能就完全失去了。所以,老师的角色就像主持会议的主席,如果他有意影响与会人员的想法,就会先抛出自己的观点,再征求其他与会者的意见。但如果他想全面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他就会“按兵不动,直到对与会人员的意见做出总结,这才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阅读的内容时,主持人千万不要急于下判断做结论,而是应该引导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深入讨论交流。

  阅读讨论的过程不可能四平八稳、顺风顺水,而“必须经过跌跌撞撞、走走停停才能达到目的”(伊瑟尔语)。所以,主持人的责任是不要让讨论中断,随时把讨论拉回文本的轨道。在讨论过程之中,主持人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加自己的主观阅读心得。如何让讨论真正“活起来”?主持人自己对文本的熟悉与把握是基本前提,同时,要善于及时把大家在讨论中的意见加以归纳整理,让大家理解其他人的观点。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集思广益,彼此学习。

  钱伯斯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那就是尽量不在阅读讨论中问“为什么?”他指出:说到底,要孩子们拒绝参与讨论,要比让他们进入状态来得容易。而最容易让孩子们裹足不前的,莫过于带着质疑意味地问“为什么”。的确,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一个不耐烦的表情,一句阴阳怪气的话,一个不怀好意的问题,都可能让孩子不再开口。甚至于有时候一句善意的“为什么?”,也会打消孩子们发言的念头。钱伯斯就发现,许多孩子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为什么?”而裹足不前的。许多主持人在提问的时候,“语气往往听来是挑衅的、有威胁感的,不表赞同,而且有点儿拷问的意思”。所以,他建议:“要想恰当地表达对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最好从一个自己能掌握的精彩片段切入”。因此,用来替代“为什么”的词语,就是“说来听听”。为什么“说来听听”比“为什么”更管用呢?钱伯斯告诉我们,这个词语中含有探询、邀请发言的意味,“它代表老师真的想知道学生们的想法,老师们想参与讨论,而不是站在讲台上进行质询”。这也是钱伯斯把自己的这本书定名为《说来听听》的原因所在。

  阅读讨论的三种游戏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钱伯斯提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阅读讨论的游戏。其中之一就是“非读者游戏”。一般来说,在讨论的过程之中,最忌讳、最麻烦的就是参与讨论的人当中有一些人根本没有读过讨论的书籍。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钱伯斯教给我们一个好办法,就是“非读者游戏”。非读者有两项重要的任务:提问和汇整简报。提问可以检验被提问的对象是否真正读懂了文本。而汇整简报,相当于听了一次书籍的介绍,同时也让参与讨论的人能够确认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是否被别人所理解和把握,从而训练自己清晰、流畅、仔细、周到地表达思想的能力。钱伯斯也许没有意识到,“非读者游戏”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真正的读者。所以,在组织讨论的时候,不妨故意安排几位“非读者”参与。

  第二个游戏是“责任游戏”。是指通过阅读讨论之后,阅读者充分把握了文本的内容与意义,享受了阅读的过程和故事本身的乐趣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传播美好,影响更多的人阅读。钱伯斯提出了若干方法,如由较年长的学生为学弟学妹们选择推荐书籍;收集相关数据(如报刊发表的书评、作者自传、插画、封面设计等)做成图书海报,在学校布告栏或者校刊上为一本书做广告;以制作“精选集”的方式来介绍一本书或者一个作家等。这是书籍的接力,也是感动的接力。在传播美好之中,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个游戏是“抓鬼游戏”。虽名称似乎不雅,但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问题用于讨论的筛选流程。具体方法是每个人在阅读结束之后,写出三个自己想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然后再选择一位伙伴组成小组,在各自三个问题的基础之上协商讨论,筛选出两个人认可的三个问题。然后,再与另外一个小组再次筛选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最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决定最后“存活”下来的问题,这就是大家抓出来的“鬼”。钱伯斯认为,这样的“问题淘汰制”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学生的高度参与,“每个人都兴致勃勃,毕竟讨论的问题都是自己提出的。每个人既是提问者也是解答者”。其实,问题筛选的过程,就是对所读作品的思考的过程。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筛选出来的问题,有助于丰富各自对于作品的理解,而彼此讨论抓出来的“鬼”,自然也是孩子们觉得挑战性最大,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是艾登·钱伯斯专为儿童阅读活动写就的实用手册,它凝聚了艾登·钱伯斯多年在阅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成果,内容非常丰富,文字深入浅出,本文只是选择了对成年人阅读讨论相关的部分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书中还有大量关于儿童阅读讨论与分享的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原著。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