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为和平而歌 ——《家园》创作谈

2024-04-03 14:03:31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为和平而歌 ——《家园》创作谈

达真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01日 第 12 版)

    《家园》是我写的“康巴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前两部分别是《康巴》《命定》。这三本书都曾开过研讨会,还记得当时《康巴》研讨会的背景板写着:康定情歌的当代变奏。因为康定是川藏茶马古道重镇,是重要文化遗产,众多民族在这里贸易、交流,相互吸纳、包容。《命定》研讨会的背景板写着:记住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为国捐躯的人。通过讲述汉藏等各民族共同抗日的故事,证明了“抗战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作用,绝不仅仅是打赢了一场战争,它的伟大作用是各民族都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重新塑造的过程”。《家园》研讨会的背景板写着:大海要成为水的宝库,必须汇集所有的江河。这是藏族萨加格言中的一句话,与尚书里的“有容乃大”异曲同工。如果把三个主题词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为和平而歌,为人性而歌。

    《家园》取材于长江源头和源尾汉藏两家人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上海年轻知识分子王本昌来到藏东的桑戈草原,结识了藏族姑娘达瓦志玛,并结为夫妻,以他们为中心铺展开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千禧之年半个世纪的故事,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图景。我想要通过此书,站在更为宽广的高度和视野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依存,讲述长江源头喝第一口水的人和源尾喝最后一口水的人,在百般锤炼中所形成的伟大共识:有水就有家园,保护好养育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天然水塔,需要各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国家精神,从而使这种一衣带水的命运依存关系,成为刻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个体心灵上的永恒胎记。

    我用5年时间开始了从黑龙江漠河到云南腾冲这个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东北、西北、西南的游走。恰好这条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高于400毫米是农耕文明,低于400毫米是游牧文明,也被学界称为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被称为“美丽的中国弧”。就在这一贯穿东北西南的广大区域,我认为,中国文学出现了两次伟大的文学高峰。

    这两座文学高峰都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锋交融的结果,并且贯穿中华文明5000年。第一次是代表游牧文明的炎帝部落和代表农耕文明的黄帝部落的交锋交融,《庄子》等这种文化的集大成者,让中国文化走向内在、走向精神、走向写意、走向领悟,而不同于西方走向历史、走向现实。《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第二次高峰,在秦代以后2500年,这条月牙形文明传播带上,匈奴、鲜卑、辽、金、蒙、满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又与农耕文明进行了更大规模交锋交融,同时还融合了不同宗教文化,《红楼梦》就是这次交锋交融在文学上的再现和凝结。我深信中国文学的第三次高峰,会从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脱颖而出,所以我一直致力于“战争与和平”的书写与尝试。

    《家园》中,琪加达瓦的父母分别出生于长江源头和源尾,这让他得以用多元视角透视血液里的千年融合。偶然的天象令他顿悟:闪电是龙的化身,是投影在大地的长江黄河,像藏人茶碗上的两条龙,隐喻着《尚书》中的“海纳百川”与萨迦格言中的“大海要成为水的宝库,必须汇集所有的江河”的异曲同工,开悟青藏高原的“神秘”以水的形式滋养东方的圆融,而迥异于西方把利益捆绑在战车上碾压不同文明。故事围绕他与海内外三家人的命运交织而展开,通过几代人数十年的情感交汇,展现时代大背景下不同阶层、不同个体的沧桑变迁、命运沉浮。

    书中每个人都在寻找家园,寻找生存的家园、文化的家园和精神的家园,如一滴水经大气环流,从江河到湖海,蒸发降落,循环往复。不仅如此,小说贯穿的内核始终是“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形成了中国的气质,养育了绵延不绝的中华儿女,孕育了多元文明与文化。

    然而,《家园》中的人物,无一不面临着生存或精神上的困境。我试图让读者读作品时,最终不觉得他们悲苦,因为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力量始终在“牵引”着他们,尽管他们身临绝境,但能看见他们有一种自信的、从容的气度和姿态。这种力量中藏着中国人抗争、不屈和向善的力量,凝结着命运与共。故事从长江的源头到源尾,从中国到国外,绕缠着人的命运。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如果说经济注定了人类命运的不可分割,那么关乎人类共同心灵的文学呢?

    我所处的家乡正是亚洲水塔的所处地、川藏茶马古道的咽喉,它所囊括的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正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范例、中国叙事。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