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歌颂民族团结的力作 ——《澜沧水长》观后

2024-04-03 13:58:05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歌颂民族团结的力作 ——《澜沧水长》观后

杨小波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4月01日 第 12 版)

云南省创作话剧《澜沧水长》近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该剧生动再现了70多年前,在解放军民族工作队的艰苦努力下,普洱专区(包括现在普洱、西双版纳和临沧部分地区在内)的26个民族的代表,远赴北京出席新中国成立周年庆典,并返回家乡盟誓立碑,作出“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重大历史抉择的故事。

    话剧底蕴厚重、情节曲折、时空穿插、冲突激烈,象征诗意丰富,表演质朴准确,体现出鲜明的边疆特色和艺术个性,给人以难忘的视听享受和思想启迪。

    《澜沧水长》创作有两点给我印象最深刻。

    一是“誓词碑”。建于1951年1月1日的云南思茅“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边疆少数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在边疆民族地区取得的伟大胜利,树立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布朗族全国政协委员张敏曾作《坚守民族团结誓词》大会发言,讲述这座“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表示“70多年来,布朗族同胞最深切的认知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布朗族的今天;跟着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选择”,表达“坚守誓言、守望相助,共经风雨、共创未来”的坚定信心,在政协大会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澜沧水长》首次将“民族团结誓词”碑搬上话剧舞台,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机结合起来,更加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二是“剽牛者”。“民族团结誓言”以碑文明志:“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碑文特别写明“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这段内地观众最难理确的文字,却正好通过舞台展现,生动诠释了民族工作从实际出发,尊重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特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最终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以“团结为誓”的深刻内涵。

    《澜沧水长》对这一幕的艺术处理挖掘深刻:

    为了巩固民族团结,张钧政委组织召开民族工作会, 召存信提议在闭幕式上立碑宣誓,民族头人们虽接受但坚持必须为此剽牛占卜。

    身为“无神论者”的共产党人如何面对、理解这一有特殊意义的民族仪式?身负剽牛手重任的拉勐如何看待将由自己手中梭镖决定的民族命运?“天神的意思”将如何反映历史进程的客观必然?

    这些重大问题,将整个话剧矛盾推到了最高潮。

    舞台上,召存信、张钧、拉勐在剽牛前夜度过了一个心灵交流的难眠之夜……

    最终的结果是:牛头向南、倒身向右、剽杆直立、血喷冲天……这里呈现的“天意”,恰好都是在场各民族兄弟姐妹期待的最好结果!

    偶然?必然?偶然中有必然?

    忽然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重要讲话中引用的中华先贤的名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岂不正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结出了“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

    基于此,我理解:《澜沧水长》赋予历史故事新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生命力,它所诉说的民族故事,传递的民族情感,体现的民族文化,不仅指某几个少数民族,同时也是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因而,这部《澜沧水长》也不仅是一部“少数民族戏剧”,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戏剧”。感谢云南省创作奉献出这样一部歌颂民族团结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宗委原驻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