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王蒙与中国当代文学
人民艺术家王蒙与中国当代文学
——记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学术研讨会
■编者按
11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人民艺术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研讨会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的作家、文艺评论家,围绕“王蒙的创作历程与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王蒙创作的现实主义品格”“‘人民至上’与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讨论。大家认为,王蒙的作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资源,开拓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
与党同心、与时代同行 深深扎根于人民
王蒙深情回忆自己的文学生涯、心路历程和创作心得,向关心和支持自己创作的各界同仁表示感谢。他表示,自己的人生命运、写作成果、所受考验,都来自历史与时代的风云波涛、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改天换地、来自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一路走来,离不开师长、朋友的爱惜与保护。王蒙还同大家分享了对于当下文学的新思考,表达了未来继续创作的信心。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表示,王蒙同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在艺术上坚持锐意进取、开放包容,始终辛勤耕耘、不断前行,是对党忠诚、初心不改的榜样,是记录时代、抒写时代的模范,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代表。召开本次研讨会,既是向王蒙同志表达敬意,更是总结他的文学创作成就,研讨他“做人民的学生、在生活中深造”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党和国家、为人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风范。要继承发扬王蒙同志等优秀文艺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的忠诚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时代脉搏、聆听历史跫音、坚守人民立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用三个“致敬”表达了对王蒙的敬意。他说,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创作了200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小说、散文、诗歌和学术著作近百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向王蒙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致敬。他的创作见证和表现了共和国的社会进步,开拓并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内容和风格技巧上的创新创造谱系。要向王蒙先生在文学工作上作出的贡献致敬。他发掘推出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作家作品,有力地推动了文学潮流,促进了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发展。要向王蒙先生在文学道路上展现的精神致敬。他热爱国家,始终用笔墨描绘民族复兴、讲述“国之大者”。他热爱人民,总讲起在人民之中、“做人民学生”的幸福。他热爱创造,主动把最鲜活的时代经验、最新锐的艺术技巧,随时吸纳到自己的创作中。王蒙先生的精神是敞开的、活跃的、真诚的,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创造者身上的魅力与活力。
“王蒙先生始终与党同心、与时代同行,深深扎根于人民,创作出一部部穿透灵魂、直抵人心的作品。”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高雨这样说道。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作家的典范,他的文学创作充满理想与激情,凝聚着对党、国家、民族、人民的真挚感情,描绘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兴盛。王蒙先生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理念的热诚践行者,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和基层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始终保持旺盛艺术生命力和蓬勃创作活力。王蒙先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长期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满怀热情地投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之中,他对《老子》《庄子》《红楼梦》等古代传统典籍的解读成为文坛一道独特风景,产生广泛影响。
发掘推出作家作品
扶持培养青年作家
座谈会上,许多专家、学者、作家都谈到了王蒙文学思想的开放,尤其是对于年轻人的扶持。
著名作家莫言深情回顾了与王蒙多年的相识过程以及王蒙对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诸多帮助。1985年的夏天,莫言第一次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一部中篇小说。他曾与人民日报的一位同志共同来到位于北京虎坊桥的王蒙家中,进门后看到自己的小说被放在客厅中比较显眼的位置,感到非常荣幸。
莫言讲到王蒙早期的作品如《蝴蝶》等对自己的影响非常之大。那次拜访,王蒙与莫言在写作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王蒙对莫言说:“小说的写作,不管放得有多开,最后都要收得回来。”还对莫言的小说提出了具体而微的意见和建议。当时的王蒙身兼《人民文学》主编和中国作协重要领导职务,日常工作非常忙碌,仍认真细致地阅读青年作家的文稿。莫言对于王蒙和《人民文学》文学观念的开放包容以及对年轻人不遗余力的扶持感慨万分。
不久,当年8月,《人民文学》又发表了莫言一篇中篇小说,这就是奠定莫言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位置的《红高粱》。当时王蒙对这篇小说大加赞赏,莫言笑谈,这一年的春节因为王蒙的赞赏过得无比愉快。
谈及王蒙的人生经历与追求,莫言说,自己常常幻想着1948年14岁已加入共产党的少年王蒙那些革命的、浪漫的生活,心向往之。从少年布尔什维克到青年干部,再到赴往边关的16年,组成了王蒙丰富的人生经历。莫言认为,这些人生经历都化作王蒙的写作素材,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同时也是作者的本心流露。
对于王蒙先生的文学作品,莫言比喻2600万字的作品有如浩瀚的大海。在文学技法上,王蒙是一位现当代文学的开拓者。对年轻作者来说,读这样的小说提升了信心、开阔了眼界、鼓舞了信心。后辈的写作与文学前辈在前方披荆斩棘是分不开的,莫言说,作为“50后”作家,对王蒙表示崇高的敬意。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考证揭示了王蒙文学思想重要方面,同时也揭示出王蒙先生在中国当代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关心着青年人、关心着时代、关心着人生的重大问题。
金理讲述了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的事例。他有一位叫作“大头马”的青年作家朋友,某天,“大头马”接到一个电话,说王蒙先生想找你聊聊天,他想请你到他的家里去面谈。“大头马”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90后”作家,第一反应是,这大概是有人在开玩笑,未曾想这竟然是真的。王蒙先生阅读了“大头马”的小说以后表示很感兴趣,所以想找她去家里聊聊对文学的看法。金理说,这多么像王蒙那篇著名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一个结尾的“逆袭”啊!当年小说中林震这样的青年人,鼓足勇气敲开了区委书记的大门。王蒙先生,作为文坛前辈,他始终不断主动关心青年作家的成长。会上,大家表达了对王蒙先生不遗余力扶持青年作家的敬意。
世界文化视野
推动文学潮流
座谈会上,许多作家、学者谈到王蒙开拓并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在题材内容和风格技巧上的创新创造谱系。比如王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意识流小说思潮的引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认为,意识流小说,直接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文学的变革,这也是新潮小说的先导。后来,批评家宋耀良提出一个学术概念,叫作“意识流东方化”,张清化认为“意识流东方化”的核心人物应该是王蒙先生。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主编宋炳辉从世界文学的角度解读了王蒙的作品,认为王蒙卓越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也源于他开阔的世界视野、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兼容并蓄的艺术胸襟。
王蒙有着开阔的世界文学与文化视野。20世纪30年代,王蒙开始广泛阅读各国文学经典。这些阅读书目中既有体现出潮流的一些阅读,比如20世纪80年代西方意识流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同时也有王蒙先生特有的阅读书目。王蒙提出了“窝头加蜗牛再加二两油”的口号,借助他文学创作之外的其他文字,包括口头演讲,共同推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对世界文学多元资源的不断开拓。宋炳辉认为王蒙通过语言学习拓宽文化视野、开辟文学资源。王蒙比喻,多会一种语言就像多一个舌头,多一双耳朵,多一双眼睛,更多一颗头脑和一颗心,总之就是多打开一个世界。王蒙学习过维吾尔语、俄语、英语,这使得他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语言阅读了世界文学作品,并翻译过维吾尔语、英语等的文学作品。
宋炳辉表示,这种视野、心态和胸襟,既成就了王蒙品格独特的文学艺术,也形塑了王蒙的精彩人生,还为同时代和后辈作家作出了表率。以王蒙身体力行的积极呼应和引领,在中国当代思想界、文学界和艺术界共同努力之下,中国新时期文学很快拥有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参照。
研讨会上,专家们还就王蒙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王蒙在新疆时期的系列小说以及对王蒙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等问题做了多方面的讨论。
元末明初有一位画家兼诗人与王蒙同名,他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客路三千里,西风染鬓霜”,600多年后王蒙先生写下“故国三千里,风雨三十年”的诗句广为传诵。北京大学的陈晓明教授将其略改一句,献给王蒙先生——“大道且行三千里,再沐东风三十年”,在向王蒙先生表达敬意的同时,也表示祝愿,祝愿这位当代中国文坛上已近鲐背之年仍笔耕不辍的王蒙先生,在文学的世界里,再创佳绩!(本报记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