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非凡的人生,大写的爱——读邹韬奋《爱与人生》有感

2023-10-30 11:07:4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阅读邹韬奋散文集《爱与人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自由坚毅、赤诚可爱的记者,坐在昏黄的灯下奋笔疾书。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华辞堆砌,却句句有力、针砭时弊。那是一个多么坚定的战士,为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而战斗着!9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文字就像一组组从时光隧道深处推进的镜头,让我们看到时代进步的影像,也从不同视角感受到这位新闻记者非凡的人生和大写的爱。

  孜孜以求,“永远立于大众立场”

  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一职,以“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为办刊宗旨。初时《生活》周刊仅印1000余份,至1929年销量增至15万份以上,为中国杂志界开一新纪元。

  刊物受到如此欢迎,源于邹韬奋“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编辑理念。他自比为花匠,将《生活》周刊看作“小花园”,着力“在茫茫的人生长途中,寻得一花一蕊”献给读者,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点安慰”“一点愉快”“一点同情”“一点鼓励”。他明确“本刊的动机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期以生动的文字,有价值有兴味的材料,建议改进生活途径的方法,同时注意提醒关于人生修养及安慰之种种要点,俾人人得到丰富而愉快的生活,由此养成健全的社会”。

  他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成功和遗憾,分享进步有趣的人生主张以及宝贵的学习方法。他说:“自己无论怎样进步,不能使周围的人们随着进步,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绝不以‘孤独’‘进步’为满足,必须负担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通过以文字架起的桥,邹韬奋走进了大众的内心。

  念念不忘,“从心坎里”爱戴的人

  母爱、师恩、友谊、“战友”情,都是邹韬奋念念不忘、铭于心间的爱,这些感情筑起了他柔软内心的坚硬堡垒,也是支撑他勇毅奋斗的力量源泉。比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邹韬奋以时间为序,摄下了一组“前尘影事”。元宵节晚上,母亲背着“我”观赏灯火。在睡眼惺忪中,感到母亲的容态,“焕发着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一边被父亲的竹板“教训”,一边呜咽着背书时,母亲觉得刺心的痛,却饮泣勉强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一天深夜,母亲挑灯做衣服鞋袜。“我”想出个借口,在母亲身边坐“陪”,眼巴巴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为孩子做着布鞋……这一个个镜头,都是极平凡的生活细节,可是这镜头中的笑靥、热泪、汗滴,这密密的针脚,都使邹韬奋的笔尖蘸满了深情。

  在《从心坎里》以及《鲁迅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中,邹韬奋记录了鲁迅先生逝世和殡葬的情形。整千整万的民众在静肃悲痛的气氛中恭送先生灵柩,异口同声唱起悲壮的挽歌。文中说,群众“从心坎里”的认可,是永远刚毅、不屈不挠地为大众斗争的事实所感应的。邹韬奋在鲁迅精神的策励下,深知要从没有路中踏践出路来,要从荆棘中开辟出路来,奋发努力于民族解放的工作,不怕艰苦、决不妥协!

  拳拳之心,“引以为吾党的光荣”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国难当头,邹韬奋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为出发点,潜心于自己钟爱的编辑出版事业,实现“笔杆子”和“枪杆子”的“有机融合”,达到用言论报国的目的。他主编的系列报刊,是激昂爱国热忱的良药,其战斗的锋芒和精神的力量鼓舞着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华儿女。他把自身的命运同家国的命运紧紧联在一起,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1944年7月24日晨,邹韬奋停止了呼吸,年仅48岁。临终前,他表达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中共中央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称他为“吾党的光荣”“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

  同年10月3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政务会议决定,设立韬奋出版奖金,专用以奖励对报纸、杂志及出版发行事业有特别成绩之人。11月15日,在延安举行的邹韬奋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同志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人的生命有长有短,但它的价值和意义绝不取决于它的长度。邹韬奋短暂的48岁人生,所承载的非凡意义,足以使其“功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永垂不朽,他的名字将永远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旗帜”。(张弘)

[责任编辑: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