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科学的种子——聚焦少儿科普阅读创作
编者按
“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在儿童的全面成长中,阅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少儿科普已成为少儿出版领域最大板块,少儿科普阅读越来越受到孩子们欢迎。如何为少年儿童提供更好的科普图书?本报记者专访委员和专家,探讨少儿科普阅读与创作的发展。
在阅读中提升全面素质
少儿科普阅读不仅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岩看来,优质少儿科普图书可以培养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生活万象。同时,通过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解读、前沿科技的阐释、科学家精神的讲述,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之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形成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李岩介绍道,目前,少儿科普图书创作亮点纷呈,原创作品数量增多,品牌化、系列化效应也不断增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广泛深入应用,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在少儿科普出版领域,以AR、VR、MR等为代表的XR技术为图书内容深度赋能,让科普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可读性和趣味性。
科幻类图书也颇受小朋友的喜爱。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孟庆枢告诉记者,当前少儿科幻创作总体上呈现出日渐繁荣的态势,人文型少儿科幻侧重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和人物塑造、科幻场景构建,启发少年儿童读者的心智,观照他们的成长;科普型少儿科幻侧重通过科幻故事普及相关科学知识、科学理论。其中,一批年轻科幻作家正逐渐成为中坚力量,如马传思的创作突破了传统少儿科幻的类型化写作模式,《冰冻星球》等作品既富有童真稚趣,又有瑰丽幻想。“综合自然科学理性与人文科学情愫,科学幻想受到孩子的喜欢是情理之中的事。少儿科幻创作的发展涉及创作、评论、出版、IP开发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社会性立体工程。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域外优秀文化,同时,自信地把原创文化精品送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孟庆枢说。
用孩子的视角认识世界
“火星上曾存在生命吗?”“为什么人类要探测火星?”临近六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走到中小学教师和同学们中间,为师生们带来精彩的科学教育和科普大餐。这些年来,郑永春创作、翻译和组织编写了20多套科普图书,《飞越冥王星》《火星零距离》《科学原来这样学》……这些作品让他成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火星叔叔”。
“我的很多创作对象都是青少年读者,所以我一直致力于传播儿童友好的科学理念,力争让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小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郑永春感到,一个合格的少儿科普作者必须要大量学习、终身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才有可能挤出水来,因为“科普创作不是把自己本学科的知识写出来就行了,还要有历史视角,回顾这个学科的历史、现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要有社会视角,了解本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树立读者思维是郑永春重要的创作经验——对目标读者进行精准画像,例如,对少儿读者,要用孩子的视角去认识世界,蹲下身来与他们进行对话,用他们身边的事物来打比方。其中,科技名词术语和概念要尽量少出现或不出现,如果不得不出现,就要进行特别说明,避免阅读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少儿科普创作越来越生动、有趣,从“硬科普”发展为富于文学性的丰富多彩的表达。不久前,由著名作家叶梅创作的首部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主题的原创儿童小说《北斗牵着我的手》举办“云首发”活动。“北斗星,亮晶晶”,牛大冬、佟星等小朋友在书中依次登场,北斗牵着少年们的手,克服粗心、懒惰、缺乏毅力等缺点,向着科学梦想之光,不断前进、超越自我……
叶梅曾创作《粲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始末》等多部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并曾获得全国科普作品金奖。科学家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的科学精神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使她思考:如何让少年儿童了解科学家的故事,了解国家科技的发展?“一个当代作家,身处科技时代,如果只是留守在传统的语境中,是有负于当下时代的,是缺席、失语的”,叶梅应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之约,创作了《北斗牵着我的手》,希望能使小读者们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心中有梦想,眼中有星辰大海。
以儿童小说来表现科技发展,并非易事,叶梅的做法是将北斗精神融入少年儿童成长经历,用孩子们能够掌握的通俗易懂的描写表现严谨深奥的科学知识,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彰显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探索以及当代科学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宝贵精神,将文学性与科学性融于一体。
深度融合促进创作提升
据北京开卷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开始,少儿科普超越此前长期占据榜首的少儿文学,成为少儿出版领域内的最大板块。如何满足少儿科普越来越大的阅读需求,出版更多优秀的作品?李岩表示,推动少儿科普创作出版,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出版方和作者的共同努力: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近年正持续加强少儿科普类图书、期刊的奖励力度,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获奖作品中,科普作品占比持续上升,体现了对科普的高度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参与科普事业,承担科普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不断提升科普能力,运用少儿乐见乐闻乐学的表达方式开展科普工作;出版方要进一步提高原创科普图书水平,要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覆盖广泛的科普编辑队伍,提高编校质量,积极引入专业外审等,让以科学真知为内核的科普读物成为读者的阅读选择。
在科普创作的过程中,郑永春结识了一大批其他学科领域对科普和科学教育具有强烈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科学家群体,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工作委员会暨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成为紧密合作的科研事业伙伴。这也让他对“融合”有了更深的思考。“由于科学研究在现代是高度分工的,但是对读者来讲,他们希望对天文学、行星科学、空间科学、航天科技及其相关领域有一些整体认识。”郑永春认为,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相互合作,进行学科融合,也需要与图画创作者、科学编辑、装帧设计、活动策划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共同创作满足读者需求的优秀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