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洞见·温度
真诚·洞见·温度
——读《出版的正反面》
【光明书话】
作为文化产品走向大众的必要步骤,图书出版工作在纸媒时代曾发挥着顶级效用,即便到了眼下的多媒体时代,图书传载文化的深度作用依然首当其冲。可对一般读者来说,图书出版长期得不到客观认识,印象中无非就是校书、印书和卖书罢了,似乎只是个简单的机械劳动,是一个程式化的生产加工流程,人们只看到作者,却忽略出版者在其中付出的辛苦。最近读了徐海的著作《出版的正反面》,更加明白,出版工作其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轻松,相反,无论哪个岗位的出版人员都需要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对于管理者来说,更是非常考验其胆识和担当,熬灯凿火,苦思冥想,其实是一种事业常态。徐海《出版的正反面》作为一部全面透视出版行业的心血之作,通过对出版行业感性的观察,深刻的体验,以及深入研究、思考和分析,让我们走进出版业内部和出版人内心,对出版行业的历史、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产生更加具体深入的认识了解。我想,书中真诚的自我,和卓越的洞见,无论对于新时代的出版工作者、对千万普通读者、对我们这些写作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学习参考价值。
一
在《出版的正反面》中,徐海首先对阅读与出版的关系、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题出版的困难与突破等当前出版行业重要的命题进行了宏观的思考。然后通过作为组织的出版社、经营的细节、出版的陷阱等三个部分,对出版的全部流程、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书写。
当人们谈论图书和出版时,眼前浮现的首先是图书封面上那些显赫的名字,脑海中出现的往往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专家以及他们的创造、成就和荣誉。但是在这些优秀作品的背后,一直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在为之付出辛勤的劳动,那就是编辑们。作为图书出版的必要环节,编辑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编辑不仅是作品形式上细微之处的打磨者,更是传播优秀文化、传递正确价值观的内容使者。他们通过不断地与作者沟通和协作,为读者呈现出更加完美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书籍能否按期、保质推出,是否具有介质角度的更广泛的传播能力,是否可以精确地与读者和社会心理接驳,以取得一部文化产品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出版的正反面》对于编辑及其工作的书写用墨颇多,全面解析了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也最能体现作者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图书出版专家的真知灼见。
作为一名资深编辑,徐海在书中将编辑划分为六个等次,指出“真正顶尖的编辑是能实现选题从无到有、化无为有的一等编辑”,通过必须提升六个方面的核心素质,详细地论述了如何成为一名一等编辑。值得注意的是,徐海并没有像教材一样进行刻板的毫无感情的论述,也没有居高临下地对读者进行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带来最为具体生动的感知。书中提到他对《试点:改革的中国经验》《我的学术小传》“宪法知识丛书”等图书选题的策划,都让人印象深刻,深受启发。既有趣又给人带来思考的是,徐海作为出版行业真正的“内行”,对于编辑的观察也是目光如炬、富有见地,他在书中指出,“‘博’为编辑第一素质,同时适当地专,但不该是十分的专。作为研究者的‘专’是好事,作为编辑的‘专’有时候是坏事。”继而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正反事例,对这一观点进行了佐证。他提供的经验和观点,是十分务实的,也是大有效用的,这对于编辑的遴选以及编辑自身的成长,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二
作为出版机构的一名高级管理者,徐海对于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的职责使命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社长除了必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围绕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开展工作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核心素质:要明白出版、了解出版、热爱出版,要知人善任、有容忍力,要有平衡经营和管理的能力、要具备过人的胆识与担当,优秀的总编辑则必须对出版社专业坚定守护、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细致扎实的文字功夫。不难看到,这些逻辑清晰的总结式认知,带有明显的个人化印记,是作者多年从业经验的集大成论,虽是一家之言,但也科学、深刻。对于图书的营销和发行环节、出版社的组织运营以及图书出版的不同规模,在该书的第三部分“经营的细节”中,徐海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比如他睿智地提出,作为出版单位,(为了做好营销)社长与总编辑既要“敏于行”也要“敏于言”,并且在全员营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这个观点打破了大多数人对于出版社领导很少直接、亲自参与图书营销的刻板印象。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佐证道理,徐海还不时地说故事,陈述自己如何如痴如醉投入营销图书《老杆子》,如何吃螃蟹,以“廉颇未老尚能饭”的勇气,数小时参与直播带货,并取得成功的案例。这些章节语言活泼,细节生动,以散文化的笔调来数家珍,形象而有力地说明问题的同时也让人忍俊不禁。
对于出版面临的各种风险,徐海没有回避,而是迎面而上。在该书的第四部分,他从专业角度,通过丰富可读的法律案例,对风险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析,对于管理者和编辑们可能遇到的某些出版“陷阱”予以警示。仅仅这些还不够,他这个“老出版”,扶正眼镜,亲自坐诊,针对风险和陷阱,一一开起了方子,为同行“抓药”。
我与徐海相识二十多年,对他颇为了解。这本书,他坚持写自己经历并明白的行业之事,不讲别人说过以及自己说不清楚的事。可能这就是他写书的初心以及所秉持的真诚之道吧。在书中,“热爱”一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徐海不厌其烦地提出无论是想成为优秀的编辑还是合格的社长、总编辑,必须“对自己的事业有超常的热爱”,而他自己在进行图书营销时的敬业也令人敬佩。他写道,“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工作时,总是从各种角度疯狂地、着魔似的营销我们出版社的图书”。纵览此书,除了带给我们众多受益良多的知识和发人深思的启发外,一位谦虚、热忱、幽默、负责任而又“接地气”的好社长、好总编、出版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赋予了文字热腾腾、真切切的体温。
(作者:丁捷,系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