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熟读经典 传承文化

2022-11-14 10:43:38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罗安宪

  ■精彩阅读:

  读经典不是简单地读一遍、两遍,而是要大声地读、反复地读,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伴,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刻意涵。

  在青少年时期,在身体与思想的养成阶段,诵读经典、熟悉经典,对于人格的养成,对于品质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无可限量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弘扬传统?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是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简捷的途径是熟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经过长期历史选择,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产生重大影响,并最大限度地承载着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典籍。经典之“经”,有经久、恒常、根本的含义;经典之“典”,有典章、典范、典雅的含义。经典之为经典,不是因为它在历史中产生、在历史上发生过重要影响,而是因为它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持续发生影响,持续不断地塑造着民族精神。

  经典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留下的精华,这种选择往往是非常无情的。《周易》《论语》《老子》成为经典,人们喜欢读李白、杜甫的诗,喜欢读苏轼、李清照的词,不是谁能确定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大浪淘沙的结果。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经典。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经典,一般人不可能全部熟读。很多国学经典书目,动辄几百种。哪怕是100种,对于一个普通读者,也太多了。面对丰富的文化经典,需要有所选择。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倡导在全社会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活动的口号是“每天半小时,大声读经典”。为使“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持续有效进行,我们组织编纂,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文本》。此文本共13本书:包括:《周易》《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孟子选》《庄子选》《春秋左传选》《诗经选》《汉代文选》《唐代文选》《宋代文选》《唐诗选》《宋词选》。所选文本为中华传统经典中最为重要、最有影响、最为优美的篇章。

  我们每个人要读的书很多,但最应该读的正是经典。对于中华传统经典,首先要有一定的熟悉度,还要具有一定的温情。我们的传统就保存在经典当中,我们有责任继承传统,也有必要熟悉经典。经典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是丰富的、深层次的,所以必须熟读。诵读经典,是要大声地“读”,而不是无声地“看”。古人强调读书,不是看书。在读书过程中,眼睛、嘴巴、耳朵、心灵,全部投入其中,与古代先贤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读经典不是简单地读一遍、两遍,而是要大声地读、反复地读,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伴,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刻意涵。

  诵读经典的主体人群,是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小学生诵读经典,不一定理解其中的意思,其实我们也不要求孩子全然理解经典的义理,也不提倡老师一字一句对经典进行讲解。不能把诵读经典当成一门功课,对于经典的阅读指导不应该是灌输式的,而应该是指导学生如何愉快、有效地读书。在学生有问题时,予以解答,有问才有答。应当将读书、读经典当成一件愉快的事,提倡大声读书,反复地读,读熟直至把基本的内容背下来。如此一来,经典的思想意涵就会潜伏在大脑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加深理解。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自2017年开展以来,全国已经有2万多人参与到这一活动当中,在全国以城市为单位,已经建立了30个“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推广中心”,有200多人参与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已经有2000余人能够熟练背诵5本以上经典,有40余人能够熟练背诵全部13部经典。13部经典的全部文字,大约有20万字。现在,诵读经典的大多数人群是正在上小学的学生。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能够熟练背诵《周易》《诗经》《论语》,能够熟练背诵300多首唐诗、宋词,经典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经典诵读不是知识教育,不是课程教育,而是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健康人格的涵养。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技能的培养,而是人格的养成。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之所传、生之所受,第一是“道”,是使学生明白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是要让学生明白并坚守人道之常,是要培育健康、健全的人格,这是教育的根本。诵读经典,当然可以增长智慧,也可以扩充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涵养气质,是陶冶情操,是健康人格的培育,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与确立。在青少年时期,在身体与思想的养成阶段,诵读经典、熟悉经典,对于人格的养成,对于品质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无可限量的意义。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重大教育工程,而非简单的诵读项目。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此项工程,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将构建由新闻媒体、企业及社会贤达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经典诵读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