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
作者:陈引驰
■精彩阅读:
“逍遥”而“齐物”,是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因为看得远,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尊重;因为尊重,所以丰富而多彩——这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翻看《庄子》,开篇《逍遥游》先谈鲲鹏、大海、天地,而后才是人的世界。在庄子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是整个自然万物,乃至天地宇宙。
今天,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以一种继承发扬的意识,对传统文化有更多认同。说到读经典,我们一般会想到儒家、孔子,这当然没有问题,儒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首屈一指的价值,处在最核心的位置。但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儒道互补”之说,犹如车之两轮。如何认识这种现象?
如果说儒家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呈现了积极进取的品格,那么道家则是“谦退”的。“谦退”也很重要,并非没有正面的意义。西汉大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老子、庄子立传,老子传中有一则故事,很能见出儒、道之间的关系。孔子从鲁国去东周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避而不谈,反而让孔子去掉“骄气”,说“良贾深藏若虚”。对此作一个简略的对比,或许可以说:儒家是做加法的,道家则做减法,各有所长。不妨从传统所谓的“天”“地”“人”三个方面来说明。
天。古代“天”的内涵很复杂,具有神格、伦理意义。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个意义上的天,非自然界的天。而老子所讲的“天”,就有比较多自然界的意义了,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自己如此之意。与儒家相比,道家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更广阔的宇宙视野。道家不仅仅局限在人的世界,翻看《庄子》,开篇《逍遥游》先谈鲲鹏、大海、天地,而后才是人的世界。在庄子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是整个自然万物,乃至天地宇宙。
地。这里是指人间的制度和秩序。孔子讲求的是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所谓“克己复礼”,即复周之礼。《庄子》外篇《胠箧》说有人把箱子捆紧绑牢,以防盗贼,但大盗唯恐箱子不牢,因为他会连箱子一起扛走。道家看到的更多是社会制度建设中的复杂性,认为制度应建立在合乎人的本性的基础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庄子所说的“至德之世”,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儒家看重人的群体性,杜维明教授认为儒家所说的人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点。马克思说过:就其现实性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与儒家的观念有相近之处。一个人有多重社会角色,但是角色之间并不都是和谐的。道家关注个体的人,庄子重视身心的修养,尤其是修心,如“坐忘”的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这其实是对自我身心的控制。
所以说,老庄有老庄的理路,基于其理路,提出了展开我们的自然宇宙视野和境界、建立合乎人性需求的社会制度和文明、关注和修养身心等多重主张。
最后,回到《庄子》这部书,我们今天读它,最重要的意义何在呢?
阅读《庄子》,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
就我所认为《庄子》中最重要的《逍遥游》而言,庄子谈到过四种层次:首先,是知识、学养足以胜任官职的人,可谓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其次,“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能把握自我的人;再次,像列子那样可以御风而行的人,在物与我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顺势而行,因势利导;最后,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与宇宙精神化合为一体,也就是《庄子》的最后一篇《天下》里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第一个层次是功利世俗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自我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外在与自我和谐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与自然完全合为一体的层次。依循着不同的层级,境界不断提升,便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有更多理解、宽和、包容——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齐物”的真义。以平等包容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人就不会那么自傲,会承认自己并不是万物的灵长,万事万物都有其各自存在的理由,“齐物”,大约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平等。进而,我们要尊重不同的个体,尊重不同的个性和价值。
“逍遥”而“齐物”,是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因为看得远,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尊重;因为尊重,所以丰富而多彩——这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