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新畿辅——《吴良镛与保定》读后
《吴良镛与保定》
黑 马
苏少华新作《吴良镛与保定》,应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时出现的一部难得的力作。这本书既是60年前保定城乡规划的设计师、国匠吴良镛先生的“别传”,又是吴先生多年来对保定发展所做规划和指导的详尽记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和规划思想的集中叙述,自然也是“京津保”语境下对保定60年发展轨迹的回眸和对其前景的展望之作。
“都南屏翰,冀北干城”;畿辅锁钥,群山西峙,众水东瀛;“享九州首善,得风水独尊”。这是古书里所描述的我的故乡保定。这座京南第一城曾经是直隶省200多年的省会,“首省”首城。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两度做过河北省的省会。我对它的感性认识就是老人们经常说的“省”(老人们把省会和省政府简称为省)走了,又来了,又走了,并且永远地去了南面不远的一个城市。从此,这座古城开始了缓慢的发展历程。
斗转星移,时光照进2014年,各媒体纷纷传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历史决策时,保定被定位为京津冀发展的核心区,要建设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担负起久违的畿辅重镇角色。那一刻似乎许多人没能缓过神来,尽管这个曾经的畿辅重镇已经开始了“新畿辅”的步履。
吴先生在1958年领命来保定,带领他的团队对这座古城做城乡规划,其远景是将保定规划为一座保护好文化古城基础上的现代化河北省会之城。他们绘制了《保定城市规划总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保定的城市规划是他所从事城市规划的“第一胎”,意义非凡。可是世事难料,就在这个规划完稿前,河北省已经在准备将省会迁往天津并且很快就迁走了。原定的作为省会的建设应该就此停止了,但新保定的城市雏形从此确立,城市布局从此定格。我们都在这个格局中生活成长。
之后,保定短暂二度成为省会,但很快省会南迁,保定的建设和发展与身为省会城市时不可同日而语。后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滞缓,更有直隶府老城的日益衰败和无序开发,吴先生不无痛楚地表示:“如果按照现在的样子,‘历史文化名城’打架也抢不来……”
吴良镛先生是保定现代城市的第一个规划者,对保定充满感情,他的痛楚何尝不是很多热爱古城保定人的内心痛楚呢?如国家名城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所深情赞美的那样:“保定丰富的文化史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特殊资源。保定是数百年的京畿首善之地,是北方名城、直隶省城……”这样至深的理解和美誉又有多少身为保定人的我们能够表达得出来呢?
好在如吴先生所说“现在还来得及”,也就是说还有希望。这个希望就在于吴先生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新畿辅”的构想,也是历史给保定带来的一次可能的华丽转身之机。“京津唐”与“京津保”两个重要畿辅三角区域概念提出;“从全球着眼,从地方入手”,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寻求城市地区的整体发展,以群体合力参与国际竞争”,进而提出“成立跨省市边界的‘畿辅新区’”的宏大设想。其中,南部选址与今天雄安新区选址“十分接近或有某些契合”。
历史迈进新时代,畿辅重镇保定自然开始了自己的转身,被纳入中部核心功能区,要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进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吴先生当年提出的“畿辅新区”设想,开始逐步有了具体坐标和落点。保定的转身已经开始,新畿辅,新发展,前景可期。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牢记吴先生的话:“保定要自强,不能等,要自主创新”,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辜负历史使命,融入“大北京”城市群中,从而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英文翻译家、编导、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