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频道>> 要闻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2022-06-27 11:10:55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作者:陈红彦

  “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不久前,《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在古籍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意见》在完善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强化古籍工作保障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涉及古籍抢救与保护、古籍整理与研究、古籍出版与利用这三个相互连接的工作,涵盖了古籍工作的全流程。对古籍人而言,这是继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后的一次更强劲的旋律。

  15年前,国家图书馆曾经开展基于古籍工作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古籍底数不清,大量古籍保存状况不佳,古籍人才短缺,修复队伍不足百人,科研能力和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巨大,古籍利用渠道严重不足。

  走过了15年,古籍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在古籍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机制下,全国古籍普查基本完成,《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务院公布了6批,古籍逐步实现分级保护;针对古籍工作的标准规范陆续完备,科学成果更加丰富;匮乏的人才数量得到增长,以修复为例,从15年前的不足百人,在师徒相传、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三驾马车的拉动下,升至千人,带动全国公私机构共同发力,让近400万页古籍文献得到抢救性修复;国家图书馆还在修复中让科技赋能,研发了古籍修复的辅助设备,恢复濒于失传的特殊纸张抄造,研发修复相关的工具、材料,还出版案例,为修复存史,与业界分享。在古籍保护实验室,民国文献脱酸技术也在落地,解决了国外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将让1850—2000年间的酸化文献重新焕发生机,科研能力及成果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古籍利用也多措并举、快速推进。曾经读者抱怨查古籍资料难,近年全国联动发布的数字资源,让古籍数字影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可以查询,也实现了珍贵文化资源的灾备。有这些网上资源,莘莘学子可以在疫情中完成毕业论文,科研工作者能够不中断研究,传统文化爱好者也可便捷翻阅,体会古人的智慧。近年影印出版的古籍,数量和质量也创历史新高,仅仅在我主持古籍馆工作期间,联合70余家出版机构,每年出版公布古籍文献数量达3万余册件,相当于每年一部《四库全书》的体量。有青年人兴奋地告诉我,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用我们影印出版的书作为资料,无须舟车劳顿到图书馆调阅原书,既节约时间又节约经费,还不担心疫情影响,一下,我心里有了满满的成就感。还有一些宋元本古籍缩印低定价在学生群体中受到喜爱,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普惠更多读者。

  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活化着古籍。比如2022年元旦,国家图书馆推出当甲骨文遇到网络文学甲骨文推广公益项目,仅两天,阅读量超过7006万,让中国字源远流长,让好故事生生不息,让古籍里的故事活了起来。2021年4月23日,与华为合作开展世界读书日“智慧,穿阅千年”主题活动,探索以新技术、新设备让古籍阅读和古籍修复走进大众生活的新路径,微博直播播放量达346万余人次,全平台直播观看量累计突破1000万人次……

  中国历史上历代都有一批有识之士加工阐释、条编整理典籍,并使之广泛传播承继。虽迭经历史上的政治动荡、兵燹水火之厄,迄今遗存之典籍仍可以用浩如烟海描述。往哲先贤为中华民族文脉的延续,以生命的代价使典籍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使用。传统延续到今天,古籍保护在行业内一般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与先贤的保护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原生性保护针对书的本体,通过各种手段将先贤留给我们的文明的载体接过来、保护好,安全地传给后代;再生性保护则是将古籍用缩微胶卷、数字化产品、印刷品、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化身千百传播开、传承好,因此有学者还将古籍整理出版、新媒体、文创等称为传承性保护。

  古籍记载中先民的生产生活、思想交流、发明创造,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古籍中的医方不仅遏制了疟疾还在抗疫中显示着强大的活力,古籍中的人本思想在今天的治国理政中依然奉行。文创产品也让古籍活化进入人们生活,我曾经和所在部门的年轻人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制作,涵盖了很多有趣的小专题,比如让文化在人群中流动——环保包、文具、T恤、围裙、胸针、钥匙链等,其中一款西夏文定制包在青年人中走红,对古文字的认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办公变得更加有趣——文房产品、和纸胶带、文件夹、变色杯等走入日常工作和生活;让书中的文化漂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藏书票、邮品系列,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让文化走出国门,等等。

  古籍保护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古籍、二是古籍人、三是机制、四是经费保障。古籍工作15年间,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困惑亦随之而来,复合型人才匮乏和古籍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制约着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古籍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古籍出版系统性不足、古籍普及传播渠道不够丰富等问题急需解决。

  《意见》主要目标设计为:古籍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工作水平有效提升,古籍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成效显著,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古籍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更为凸显、作用更加突出,古籍事业繁荣发展。恰恰对四个要素进行了顶层设计。《意见》针对性地指出,“健全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古籍工作质量,完善古籍工作成果评价办法,加强古籍优秀成果评选推荐工作。职称评定、评奖推优、科研成果认定、效益评估等政策要向古籍工作人员倾斜”,是对从业人员的关心;“推进古籍学科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国古籍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涵盖古籍保护、整理研究、编辑出版和数字化的古籍相关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古籍学科与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融合发展”,是打造人才队伍的要求;“做好古籍普及传播。加大古籍宣传推广力度,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持续推进古籍进校园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为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传承文明指明方向;“加强财税政策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结合实际予以重点支持,将古籍工作相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古籍保护传承”,为解决资金问题指引路径。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形象化地总结出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书中的知识是力量,书中的记载是一个国家的记忆。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最主要载体——古籍,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在汇聚的国家力量的推进下,在古籍人的努力奋斗中,一定会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