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政协人的政协情怀
本报记者 谢颖
“全景式展现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进步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由香港前往北方解放区筹建新中国的非凡故事。”这是《向北方》一书获得2021年度“中国好书”时的颁奖词。由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作序、中国政协文史馆李红梅和刘仰东撰写的非虚构纪实力作《向北方》,反映了人民政协成立过程中的一段重要历史。自去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该书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2021年度“中国好书”、中宣部出版局“书映百年伟业”等书单,获得专家和读者好评。主题鲜明、饱含细节、史料丰富、真实生动……一本好书的“炼成”,背后蕴藏着诸多创作“密码”——
政协人写政协事
《向北方》的两位作者李红梅、刘仰东都是“老政协”,对于政协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2018年,全国政协办公厅举办《大道同行——从“五一口号”到协商建国重要史事回顾》展览,其中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彰显了“五一口号”在中共党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也让观众从中切身感受到人民政协制度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过程,直观体会到人民政协对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作为展览的主创人员,李红梅、刘仰东自是十分欣慰,不过,却也有些“不甘”。“在参与从‘五一口号’到协商建国历史研究过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发现,蕴含着人民政协成立、新中国成立的许多关键细节如珍贝般散落在茫茫史海之中。”李红梅所看到的听到的悟到的,远不是这个展览所能够涵盖的。于是,她和刘仰东查阅资料、整理提纲,准备写一部人民政协成立史。201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政协诞生实录》(上下册)付梓,产生热烈反响。
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滚雪球”的历史研究方法——研究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会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雪球会越滚越大。在研究政协初史过程中,两位作者正如“滚雪球”般,对民主人士北上的故事有了新的发现。李红梅告诉记者,民主人士北上,事关新政协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邀请和组织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是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是在时间上与解放战争并行的另一条战线。历时一年中,党组织护送20多批次1000多人北上,涉及香港、东北、华北、华东多个地区。整个过程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被当事人杨奇老人称之为“奇迹”:“如果没有‘北上’这段历史,就不会有后来各界人士济济一堂的政协会议。”“作为政协人,我们有责任书写这段历史,彰显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她说。
2019年,应江苏人民出版社之邀,两位作者开始创作这部《向北方》,力求全面、准确、系统地还原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解放区的过程,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人民政协成立的历史,展现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同时以历史的事实无可雄辩地表明: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让历史鲜活起来
翻开《向北方》,眼前呈现出一幕幕民主人士北上的不同场景:有国民党和港英当局的监视阻挠,有遭遇龙卷风的自然风险,有与生命垂危亲人的生离死别,有或犹豫彷徨或毅然决然的各种态度,有对酒当歌的名士风采,有诗作唱和的雅士风流……这些场景,真实再现了在中共中央的组织和策划下,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克服困难、冒着风险,秘密北上解放区,加入协商建国伟大洪流之中的壮丽篇章。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细致入微的精彩描述让丰盈的历史在读者面前鲜活起来。
“这本书全面、细致、真实地呈现了由香港去北方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建新中国的非凡过程。用生动细致的文字描述、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心设计的历史地图,为我们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峥嵘岁月。”在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看来,《向北方》通过翔实的史料告诉人们,北上的确不是一段一般意义上的旅程,而是一段伟大的同心同行的精神之旅。
中共中央组织民主人士北上这段历史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和现实价值。两位作者研读大量的珍贵史料,爬罗剔抉,钩沉梳理,并且亲自赴北京、黑龙江、天津、山东等实地考察。他们希望留下一部信史,为此要坚持唯物史观,以叙事史学的方法,展现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历史细节。比如,对于香港新政治、运动、民主人士北上的心态和状态、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人士北上的意义等重要章节,力戒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而是下大功夫对一些重要史实进行考证,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建立严谨可信的线索链和事件发展脉络。这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学术研究的若干空白。
用非虚构写作手法讲好故事是《向北方》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地方。比如,“楔子”部分采用倒叙方式引入北上故事,建构悬念,避免叙事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而对交织混杂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描写,对无处不在的警察、密探、特务、帮会的刻画,使真实的历史比当下“谍战片”更具神秘感和吸引力,能使读者看到“更精彩的现实”。李红梅说,在创作时,尝试改变传统党史著作过于注重宏观叙事、过于严肃等风格,运用非虚构文学手法,在突出人物个性与细节真实的前提下,更加体现形象的饱满、叙事的变化和构思的新奇;文中语言也尽可能简洁明了,生动优美,与读者共情,让党史、政协史走入人心。
用丰富的史料说话
“《向北方》综合运用丰富史料,通过档案文献和‘亲历、亲见、亲闻’回忆相结合的手法,生动讲述了民主人士加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过程,对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挖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如此评价《向北方》一书。他举例说,为了确认从香港北上的政协代表和候补代表的人数,两位作者搜集了大量北上者、北上行动的组织者以及当事人亲友撰写的日记、回忆录等,得出这一结论:至少有177人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这些信息为叙事提供了丰富扎实的史料基础。
丰富细节与生动叙事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在此前举办的《向北方》出版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原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卞晋平也表示,本书是一部小角度大题材的力作,以具体、确凿的大量史料为依据,反映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立、新中国国体政体确立、新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立,以及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过程等重大史实,不仅具有存史资政的学术价值,还具有团结育人的深远影响。同时,他认为这本书把人民政协史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化、细化和专题化,是新时代政协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人民政协历史研究中的成果递进。
用档案文献和“三亲”史料说话,是《向北方》的一个重要特点,其本身也是运用文史资料特别是“三亲”史料的成果。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们力所能及地搜集各类史料:档案文献、日记、书信、回忆录、报刊、口述史、访谈记录……然后综合运用这些丰富史料,并对相关细节进行深入挖掘。不过,运用史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遇到很多困难。刘仰东告诉记者,由于年头久远,几乎所有当事人写的相关回忆文字,包括民主人士的日记和童小鹏、钱之光、周而复等当事人的回忆录,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值得探究的地方,有的张冠李戴,有的错记错忆,有的多说并存,有的前后不一。《向北方》的写作过程,也是对相关史料甄别、分析、研究的过程。有些细节无法下结论,只能一一列出存疑,力图将历史本身的复杂性、探寻历史真相的艰难性呈现出来。而从史料运用方面看,还有一些缺憾,一些重要资料、档案难以查询,只有期待更多更新的史料面世,进一步丰富这段历史。